朱文德 乙常青
語言文字雖不如聲音那樣直接作用于人的耳朵,但語言文字在作家筆下多被轉化為可感、可觸、栩栩如生的“聲音語言”,給人以“如聞其聲”的藝術感染和審美享受。
《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p>
“關關”之聲,使人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之中,聽見水鳥的鳴叫聲,使我們如聞其聲。
《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p>
“唧唧復唧唧”傳來的是木蘭織布的聲音,表現(xiàn)了寧靜的田園生活和木蘭的女兒本色。
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蕭蕭”之聲,秋天,樹葉紛紛飄落,使人如聞風吹落葉瑟瑟之聲?!皾L滾”,長江奔騰而來,波翻浪滾之聲如在耳邊。
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p>
“時時舞”,成群結隊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扒∏√洹?,自由自在的黃鶯為繁花似錦的春天放開歌喉盡情歌唱。
李白的《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馬通人性,被主人的傷別、被詩人的相送所感,發(fā)出了不忍別離的長鳴?!笆捠挕敝?,渲染了難舍之情和悲涼的氣氛,讓人回味無窮。
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p>
詩人集繪畫、音樂于一體,“錄下”山中叮咚的泉水聲、竹林里傳出洗衣女歡樂的笑聲、搖動荷葉下行船的劃水聲,反襯出山間秋夜的幽靜,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p>
那稻田中歡鳴的群蛙,大概是因為嗅到了“稻花香”,所以和人們一起分享著豐收的喜悅,興奮地唱起了那預報豐年的歌吧!
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p>
這里,作者以“如急雨”、“如私語”、“落玉盤”、“間關鶯語”、“幽咽泉流”、“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如裂帛”為喻,不僅寫出了聲音的繁雜,也寫出了樂聲的變化;不僅寫出了樂聲的輕柔尖細,也寫出了樂聲的剛勁有力,顯示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使讀者身臨其境,如聞其聲,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享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