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君
那日,出差歸來,晚飯后與妻在鴨綠江邊散步。夕陽已墜,江面的涼風(fēng)習(xí)習(xí)吹來,一掃白日里的暑熱和旅途的疲憊,令人甚感愜意。
路過一花壇,妻忽然停住步,對我說:“你還不知道吧?雷加去世了?!?/p>
“啊?”我愣了一下,“什么時候?”
“已經(jīng)是好幾天前的事了,我也是看報紙得知的,骨灰撒在鴨綠江了?!?/p>
“哦……”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轉(zhuǎn)向緩緩涌動的江水,默默地凝望著,凝望著。稍頃,江水里似乎真的浮現(xiàn)出了一張老人的面孔,那是一張熟悉的面孔,樂觀、爽朗,睿智而慈祥。如今,他輕輕地走了,把自己融入了鴨綠江。把骨灰撤人鴨綠江,這個結(jié)果可以說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因為他太愛鴨綠江了,他是喝著鴨綠江水長大,他是唱著鴨綠江的贊歌走向文壇啊!
時光在我的腦海里倒流著,退回了整整二十年。
1989年秋,我接受負責(zé)籌備“雷加作品研討會”的任務(wù)。這個研討會是由北京市文聯(lián)、北京市作協(xié)、丹東市文聯(lián)、丹東鴨綠江造紙廠和丹東造紙廠聯(lián)合舉辦的。接受這個任務(wù),我異常的欣喜和興奮,因為我對雷加是有著一種天然的特殊感情的。雖然那時我們還未曾謀面,但他卻早已是我非常崇拜和敬仰的作家了。
我第一次讀雷加的作品,是上小學(xué)的時候,那時正值文革期間,我們班有一個同學(xué)不知道從哪里搞到一些文學(xué)書籍,經(jīng)常帶到學(xué)校在上課時偷著看。有一次,我看到他帶了一本叫《春天來到了鴨綠江》的書,書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把書借來看,讓我驚喜的是那本書不僅僅是描寫我的廣義上的家鄉(xiāng)丹東,而且書里寫的居然都是我身邊的景、身邊的人和事。鴨綠江、珍珠山,大沙河,造紙廠、七烈士墓……這些都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了。我的父母都在鴨綠江造紙廠工作,我的家就住在珍珠山下的造紙廠家屬大院,尤其珍珠山、大沙河幾乎是我們這幫孩子們每天必去的玩耍之地。造紙廠的車間我常去,造紙廠的工人都是我的叔叔阿姨,而書里寫的就是他們的事。這個寫書的人是誰?他怎么這么熟悉這里的一切啊?后來我才知道,寫這本書的人是安東造紙廠的第一任廠長(那時的安東造紙廠是后來鴨綠江造紙廠和丹東造紙廠的前身),當廠長時他的名字叫劉天達。他還是一個著名的作家,寫作品時,他的名字叫雷加。從此,雷加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
我上大學(xué)時學(xué)的是中文,有一位教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老師叫康平。巧的是,康平老師恰恰是一位雷加研究的專家??道蠋熢诘|工作過,分別在丹東二中和遼寧函授學(xué)院(當時一所在丹東的省屬高校)任過教,于是我和康老師自然走得很近。我們經(jīng)常在一起聊丹東,聊雷加的作品,聊雷加作品里的人和事。漸漸地,我對雷加的了解更多了。
雷加出生在丹東,讀書時就參加過學(xué)生運動,后來遠渡東洋深造,回國后到了延安,做宣傳工作,同時進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一位老資格的作家,寫過很多有影響的作品,并列席過延安文藝座談會。1945年,黨派他回到老家安東,接收安東造紙廠。當年雷加是坐著馬車進廠的,和工人們一道克服重重困難,邊生產(chǎn)邊戰(zhàn)斗。在局勢惡化工廠奉命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時,曾與敵人正面交火。在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中,有七人犧牲,后來珍珠山上就有了七烈士墓,我入少先隊的時候就是在七烈士墓前宣的誓。在安東造紙廠的發(fā)展歷程中,雷加的貢獻更是巨大的。而他的長篇小說“潛力”三部曲(《春天來到了鴨綠江》是其中的第一部)就是寫這段不平凡的生活和戰(zhàn)斗經(jīng)歷的。
用今天的話來說,我早就是雷加的粉絲了。所以,能負責(zé)雷加作品研討會的籌備工作,能親自為我崇敬的大作家服務(wù),對我來說,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啊!我一直在想象著,這位有著傳奇經(jīng)歷的大作家,會是個什么樣子的人呢?
翌年五月底,雷加作品研討會如期在丹東舉辦。我終于見到仰慕已久的雷加老師了,興奮之情難以言表。雷加身材魁梧、高大,那時已經(jīng)七十六歲了,但精神矍鑠,性格爽朗,說話高門大嗓,可以想象年輕時是怎樣的一條東北大漢。
雷加在我的印象里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除了開會時間,他都要故地重游,到東坎子,到三道溝,到三股流,看曾經(jīng)工作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尤其是看望老戰(zhàn)友、老工人。他經(jīng)常給我一些名單,讓我?guī)椭疫@些人,有好些我都認識,不是我的鄰居,就是我同學(xué)的家長,大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身份雖與雷加有很大的距離,但雷加與他們相見就像兄弟相逢,一點架子也沒有,大家聊得非常開心。
1995年,鴨紙舉行建廠五十周年慶典,雷加又被請回來了。此時的他已經(jīng)八十高齡了,但看上去仍和幾年前沒有太大的變化。望著他,我心里突然跳出一句著名的歌詞:“革命人永遠是年輕?!?/p>
如今,雷老悄悄地走了,悄悄地把自己和鴨綠江融為一體了。他是不朽的,他是永恒的。丹東人民不會忘記這樣一位為丹東的解放和建設(shè)做出杰出貢獻,為丹東和鴨綠江唱了一輩子頌歌的老人。
雷老,您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責(zé)任編輯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