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榮
摘要: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因此,引導家長協(xié)同教育,家校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家校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
正文:
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凸現(xiàn),究其實質,相當一部分與家庭教育有關。家長由于缺乏相關的教育知識與技能,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使用威嚇、粗暴、嘮叨、諷刺等手段對孩子進行“好心式”教育。其結果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但另一事實又告訴我們:由于傳統(tǒng)教育的形式單一,學校教育效果容易被家庭教育的負面作用抵消。由此可見,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引導家長協(xié)同教育,家校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家校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呢?
一、確立共同的合理的教育目標,實施共同教育計劃。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有著需要不斷成熟和完善的人格形成過程,這個過程有可能出現(xiàn)多種情況:家校表現(xiàn)不一,重學校教育輕家庭教育或反之等。教師或家長要學會客觀地分析具體情況,及時全面的相互了解孩子的各種需求,注重對這種了解的預見性、前瞻性。不要輕易的對孩子的發(fā)展下結論:這孩子完了。這種武斷的認識是由于家長與教師對孩子的期望值或高或低,并因此而樹立了不合理的教育目標所致。教師和家長應意識到:人無完人,更何況他們是發(fā)展中的未成年人。因此,學校和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與家長進行溝通,同家長一起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法,在摸清不同孩子的各種需求上,家校確立適合不同差異學生的合理目標 ,實施共同教育計劃。這種家校結合、協(xié)同輔導的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
二、情理結合,家?;?,擴展并深化教育活動主題。
傳統(tǒng)教育渠道單一,忽略了家校教育合作發(fā)展的優(yōu)勢與前景。其實,引導家長協(xié)同教育,對家長進行主題活動的“啟蒙教育”,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間接途徑之一。只有家長及時了解并接受了學校教育的主題思想,具有了相關的教育知識與方法,才有說服教育子女的權利與資格。正所謂“正人先正己”。而學校,將這種可利用資源與自己的直接教育互動起來,才能更好的深化教育主題,讓教育效果擴展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對學生的具體行為養(yǎng)成有更深刻的指導意義。但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家校雙方要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提建議,注意情理結合。因為家庭與學校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同的教育優(yōu)勢。但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曉之以理、以理服人是雙方共同的優(yōu)勢。家、校雙方只有把握住這條共同的途徑,積極的配合,互動于教育活動中,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例如:學校與家庭制定共同活動方案,學校及時將相關活動內(nèi)容與知識以信息、宣傳手冊等形式告知家長,并邀請家長以錄音、信件等不同形式參與必要的活動。家校雙方抓住最佳教育時機、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一切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共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三、追求實效,家、校合一參與評價,創(chuàng)造和諧民主的氛圍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是一種內(nèi)化的過程。因此,對教育效果的評價不能簡單的以“分數(shù)多少,參與的次數(shù)多少”給予量化。所以,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家長、教師要說真話、講實話。及時的把學生情況、發(fā)展 變化告知雙方,避免傳統(tǒng)“美化、丑化”現(xiàn)象,讓家、校雙方從實事求是的角度,本著對孩子一生負責的原則參與評價,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相信家、校的教育,不給孩子說話、造假的機會,也可以避免養(yǎng)成“學校一面 、家中另一面”的雙重性格。這一點,可以借助當前的評語改革共同進行。讓家、校雙方創(chuàng)造出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讓孩子在寬松的家、校園地中成長。
通過以上“確立共同目標、互動、參與評價”等途徑,家??梢詳y起手來,變學?!肮萝妸^戰(zhàn)”的教育為“全民總動員”的互動教育,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進入生活。那么,在互動過程中,有什么好方法呢?
(一)民主教育法。包括說服教育與民主對話。這兩種方式是相輔相成、互相推動、促進教育效果的。但是,談民主是一個談了多少年也沒有結果的話題,不少家長有了對民主的認識,但落實于行動中,卻總是忽略民主。而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孩子認識世界的是非、美丑、榮辱觀念的變化迫使家、校不得不民主。因為,各種心理品質的形成,都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判斷和評價水平為突破口、以針對性強,透明度高、情理結合等讓學生感興趣的形式,激發(fā)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曉之以理,才能解決好他們的心理問題,教育他們形成正確道德認識,轉變錯誤的觀念。這樣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反復的說服與對話,才會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家、校必須擺正“學生為教育主體”的地位,與之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才能實現(xiàn)民主。
例如:知心對話卡的使用,讓父母、教師與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自由交流,化解面對面的不適感。久而久之,民主風氣一旦養(yǎng)成,面對面就變的從容 。
(二)情境養(yǎng)成法。包括情境熏陶、情境感染。和諧民主的教育情境是培養(yǎng)孩子健康心理品質的重要方法。因為人的情緒和情感是相互感染的,孩子的性格,大多是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中養(yǎng)成的。因此,誘發(fā)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教育要求內(nèi)化為孩子的需要與動機,動之以情的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情境養(yǎng)成法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家、校雙方一方面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的教育情境,感染和熏陶孩子,縮短家長和孩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家、校雙方要積極引導孩子帶著豐富的情感認識問題,進入教育情境,讓孩子保持持久與穩(wěn)定的情感接受教育,獲得美好的正確的情感體驗.
例如:家、?;舆^程中,家、校、生共聽“愛,既是奉獻”散文及歌曲。雙方情感上的交流是同時的,體驗是直接的,讓雙方都深刻品味到“父母與我,教師于我”之間愛的交流,這樣的情境下,雙方能將心里的話說出來,讓聽者有心,說者有意。
(三)榜樣互薦法。榜樣對學生人格行為的模式作用毋庸置疑。研究表明,學生模仿最多的是父母、教師和同學。因此,首先,家、校雙方要加強自身的榜樣示范意識,以身作則,力求身教勝于言教,其次,樹立正確的榜樣,推薦典型人物做學生的榜樣,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模仿榜樣,是家、校雙方共同的責任。以往的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只注重了榜樣的示范作用,卻忽視了什么樣的榜樣才是學生需要的,并樂意模仿的。所以,家、校雙方要做到:真誠的推薦雙方為榜樣;家、校及時交流信息,共享彼此教育資源;直面現(xiàn)實,尊重孩子的選擇,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學習方向。
總之,家、校雙方只有團結合作,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樹威信,同心協(xié)力 ,才能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諧統(tǒng)一,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