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從戎
也許大多數(shù)人認為自己聽覺正常,所以聽別人說話不存在障礙。但這是錯誤的想法。一般人說話速度約為130字/分,要想完全聽明白別人的話,需要集中注意力,同時對所聽到的信息進行快速加工。因此,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聽別人說話并加以理解,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稍不留神就會漏掉一些信息。
即使我們非常注意傾聽,也無法完全避免誤解。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習慣與喜好都可能不同,那么對同一詞語的理解就有可能存在差異。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因素會妨礙我們聆聽別人說話,例如對說話者的偏見、喜歡打斷別人說話的不良習慣等。所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說:“聆聽別人說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活動,它首先需要我們對說話者懷有敬意并由衷地關心……我們在聆聽別人說話時不僅需要用耳朵,還需要用眼神、思想乃至想象?!?/p>
專注地傾聽患者說話,對于有效的醫(yī)患溝通非常重要。那么,具體的傾聽技巧有哪些呢?
保持安靜
在聽患者說話時盡量保持安靜,這樣有助于聽說雙方集中注意力。同時,這也是對患者的尊重,表明你愿意給他說話的機會。醫(yī)生不僅應當在動作、聲音方面保持安靜,還要注意保持內(nèi)心的安靜。即使對患者的話不完全同意或不耐煩,也不要急于與患者爭辯或是解釋,而是應當仍然保持安靜的心態(tài),聽患者把話說完。
用目光、言語幫助傾聽
醫(yī)生不僅可以用耳朵來聽,也可以用眼、用口來聽。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傾聽患者說話時,適宜用溫柔、關切的目光看著對方,讓患者感到你在關注他、注意聽他說話。
用口傾聽的技巧通常被稱為回應性傾聽。其原理是把醫(yī)生當作一面鏡子,不論聽到患者說什么,都給予患者相應的反射。對于聽明白的地方,你可以簡單地以“嗯”或“哦”作為回應;對于患者所說的重要部分,則可以簡單地重復他的原話作為回應,或改以新的表達方式進行回應。例如,患者說“我感到我的腹部非常疼痛”,你可以回應“你的腹部非常疼痛”或“你是說你腹痛非常厲害嗎?”
一般而言,患者最需要得到回應的話語成分包括情緒感受、愿望與目的,以及情緒性判斷。例如,患者提到一種感受或體驗,你可以給予同情性的回應,如“你是說你非常難受,是嗎?”這種回應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冗余的話,但卻正是患者所需要的回應,可以讓他感到你的關心和理解。這樣就達到心理學上的“共情”,有利于醫(yī)患溝通。更重要的是,這能夠幫助患者更深刻地理解并表達其內(nèi)心感受。道理很簡單,人們對于復雜的內(nèi)心感受往往并不十分清楚,需要逐漸發(fā)掘、整理。同情性的回應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從而能使其更有效地進行這種探索。讓我們看一個簡單的醫(yī)患對話片段:
醫(yī)生:今天早上感覺如何?
患者:不怎么樣。一種不太能說清楚的感覺,有點兒難受……
醫(yī)生:有點兒難受啊?那你覺得是哪個部位比較不舒服呢?
患者:我覺得可能還是胃部的問題,似乎有些疼……
醫(yī)生:我們等會兒可以對你的胃部進行仔細檢查。
患者:這正是我擔心的地方。我確實希望你能好好檢查一下我的胃。
上面這個片斷演示了醫(yī)患雙方一起探索患者感受的過程?;颊呓?jīng)常由于身體不適以及在醫(yī)生面前感到緊張而表述不清,來自醫(yī)生的這種幫助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在患者表述不清時不要不耐煩,而應該想辦法幫助和鼓勵患者表述。
避免就某問題或事實直接爭論
如果醫(yī)生對患者所說的某個問題或事實有不同看法,最好不要直接對患者進行詰問,如“你能證明給我看嗎?”或“這不可能!”等。這樣的說法帶有很強的攻擊性,易使患者感到你不僅對這個問題或事實有看法,而且對他本人都有意見,而造成不愉快,堵住了溝通渠道。你可以以征詢的口氣與患者就某一點進行友好的探討,例如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我非常愿意和你就這一問題交換看法?!边@樣,首先征得了對方的允許,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對方一般也會禮貌地給予回報,愿意聽你表達自己的觀點。
總之,傾聽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藝術。它不僅僅是溝通的藝術,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能以安靜、開放的心態(tài)傾聽別人訴說,實際是一種豁達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