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坤
一年四季,一些名山大川的寺廟總會香客如織。細究一下,他們都是有求而來:無名求出名,無利圖獲利……卻少見真正為修心而來的。倒是平常經(jīng)常聽到有人慨嘆:紅塵看破了,真恨不得出家!筆者就想,如果人們真能有點看破紅塵的意思,以佛家想法凈化一下充滿名利的紅塵之心,也許是好事。
何謂紅塵?為名為利地熙熙攘攘就是紅塵。其實呢,名利欲望人皆有之,但普通老百姓為生計奔波辛勞,圖個生活安康,這絕不能叫貪名圖利;而有些人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貪得無厭,騎著驢騾想駿馬,這才叫身陷紅塵。后一種人,蠅營狗茍,全無一點“居上位而不驕,居下位而不憂”的味道,缺少那么一點兒做人的基本準則。
面對滾滾紅塵,可怎么辦呢?
老實說,滅人欲似乎是不大可能的。退而求其次,如何使欲望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與遏止而不過于膨脹呢?靠制度?人比制度靈活??糠桑扛吒咴诜芍系囊灿腥嗽?。
思想決定行動。如果人在思想上淡泊名利,行動就可以高尚起來。在這點上,大凡名利的重度患者,如果能用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作為一個信條,那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其實,我們傳統(tǒng)文化對名利的闡釋是非常深刻的。古人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怠,“于止,知其所止”。錢財,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虛名,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遺憾的是,貪于名利者,會視這些為陳芝麻爛谷子,不屑一顧。當然,如果他們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原也不必拿宗教說事。既然沒有那個思想境界,那就不妨有點佛家的想法,雖然做不到萬放下,但淡泊一些總好,說不定還真能拯救自己呢。
在此,奉勸各位香客別在佛前求官位錢財?shù)让锪?,他老人家不管這些事情;更別乞求什么保佑了,佛家最講究因果報應(yīng),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應(yīng)多在塵世中多行善,少造惡;如果再能有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境界,那也差不多成佛了。
【作者單位:教育部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北京,100816】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