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勤
我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美國人在教育、培養(yǎng)寶寶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個性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與經(jīng)驗。為了讓寶寶長大后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并成為強者,幾乎每個人都不溺愛寶寶,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跟大家淺談二三事,供教育參考。
讓寶寶獨立思考
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題目頗大,許多人感覺無從著手。其實,首先要培養(yǎng)的就是獨立思考,美國人特別推崇獨立思考。
在美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爾·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說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個節(jié)目在讓你捧腹的同時,也讓你深思。
有一次,比爾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以后想當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總統(tǒng)!”全場觀眾嘩然。比爾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后問:“那你說說看,為什么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tǒng)?”女孩想都不用想的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場一片笑聲。比爾又問:“你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女孩不屑地:“當然肯定!”比爾意味深長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票的男人舉手!”伴隨著笑聲,有不少男人舉手。比爾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為所動,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比爾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人把手舉起來!”言下之意,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們的手一片林立。比爾故作嚴肅地說:“請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北葼栠@一招厲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jīng)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手下來,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許多。比爾得意洋洋地說:“怎么樣?總統(tǒng)女士,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狈序v的場面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么。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聲,一片驚嘆……
這就是典型的美式獨立思考。
沒有獨立思考的寶寶,就沒有獨立性。要培養(yǎng)寶寶獨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他去思考、去感覺什么對、什么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這令人想起狐貍媽媽的生存教育。一部電影紀錄片,關于野生狐貍的生活。其中有一幕讓我至今難以忘懷:一群小狐貍長大后,狐貍媽媽開始“逼”它們離開家,曾經(jīng)很護子的狐貍媽媽忽然像發(fā)了瘋似的,就是不讓小狐貍進家,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貍們一個個從家里趕走??粗『倞A著尾巴落荒而逃,我被深深地刺痛了。多么殘酷的生存競爭,多么冷酷的心理斷奶!但是,這又是多么理智的生存教育啊!爸爸媽媽的庇護越多,寶寶的獨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越弱。狐貍媽媽早就想通了這一層,人類的理智有時尚不及狐貍。
有關“錢”的教育
與中國孩子得高分,父母發(fā)獎金的做法不同,美國家庭是寶寶做家務,父母付報酬。
他們從小就把一些家務分給寶寶,并與寶寶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干多少活。當然,家務干不好,也要扣錢。比如阿萊西歐博士的小兒子科迪,前年元月剛滿六歲,他承擔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里的工作,每周的“工錢”是1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幾個房間,十幾個廢紙簍,要一個一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這1美元也賺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問他:“你一共有多少錢?”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悄告訴我:“43美元!”連藏在哪兒都告訴了我。
我問阿萊西歐博士:“為什么不讓他存到銀行里?”她說:“我們也為科迪開了戶頭,主要是一些大錢,為他將來讀書儲備的。這些小錢就由他保管,如果存到銀行里,他就沒有了數(shù)字概念,不知怎么回事。自己拿著,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見,摸得著,時不時摸出來數(shù)一數(shù),干起活來干勁更大……”
阿萊西歐博士有四個孩子,每個寶寶出生時,她都拿出10000元為他們分別立了戶頭,然后,在寶寶還不懂事時,帶著他們保管各種各樣“屬于他們自己”的錢,包括寶寶從親戚朋友處所得的禮金,工作所得,獎勵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給他的固定投資,等等。當錢存到夠買一股或兩股股票時,他們就為寶寶購買股票。他們的四個孩子從剛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證券公司擁有了一個自己獨立的戶頭,為自己購買教育基金股票,這類股票享有免稅優(yōu)惠。日積月累,當孩子年滿18歲時,用來支付昂貴的學費。
如今,阿萊西歐博士的兩個大孩子,一個13歲,一個11歲。他們對自己的銀行戶頭、證券戶頭都了解得很清楚。有興趣時,會對證券公司每月寄來的股票報告從頭到尾研究一遍。當然,說起股票的漲落也很有興趣。
阿萊西歐博士的大兒子暑假當足球裁判,賺了“一大筆”錢。一半被父母“強迫”存到銀行,其余由他自己全權處理。第一次當上了“小財主”,他得意忘形,胡亂買了不少東西。后來,他帶自己的朋友來玩時,不小心損壞了家里的沙發(fā),就必須用自己的錢修復。在付出了一大筆修理費后,他開始懂得應該多存點錢,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今后又犯了什么事,沒有經(jīng)濟支持怎么過關?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xiàn)實中來。在我兒子的學校里就舉辦過幾次相關的模擬社會活動。
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們組成一個“工貿(mào)”性質(zhì)的公司。大家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nèi)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lián)系起來。兒子是設計師,屬于動腦一族,才干了沒幾天,他就發(fā)現(xiàn)公司“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還有一次,是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lián)系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兒子同一個同學“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了他最想要的電子游戲卡。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是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使他們看到社會競爭的殘酷一面。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錢”的行為演繹得更貼近生活。
“做48小時父母”
在美國的一些學校里,有一種稱為“做48小時父母”的游戲活動。
老師把一個電腦控制的“娃娃”發(fā)給學生,讓孩子們把“娃娃”帶在身邊,48小時不離左右。娃娃會哭、會鬧,還會吃,喝、拉,學生在這48小時內(nèi)要學會照料“娃娃”。根據(jù)被照料情況,“娃娃”會給這些“父母”打分,并記錄在案。這項游戲活動,令我這個從事教育的研究者也嘆為觀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個頭發(fā)金黃、眼睛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么學校還讓學生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朋友就發(fā)現(xiàn),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nèi)裝有電腦程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一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里;如果是尿布臟了,就得換上干凈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定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當爸爸的朋友自認為對電腦很在行,為了讓玲玲能睡個好覺,想改變一下娃娃的程序。誰知,拿著娃娃上上下下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領。娃娃到時間還是照哭無誤,攪得全家“貓”犬不寧(美國人不養(yǎng)雞)。當媽媽的只得建議,把娃娃放到車庫或地下室去,即使鬧也聽不到。但玲玲說“那是虐待兒童,娃娃哭鬧了多少次,多少次得到了妥善處理,多少次被虐待,娃娃體內(nèi)的電腦都有記錄。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還會休克甚至死亡。”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第二天,她上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玲玲深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媽都累死人了,如果天天這樣折騰,還怎么讀書……”
美國中學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是傳授科學知識,二是讓青少年體驗喂養(yǎng)寶寶的艱辛。美國學校對“性”的問題沒有采取“回避+糊弄”的辦法,而是給學生一個積極的“早孕實習”。看來,讓孩子體驗“早孕”的“恐怖”,才是這門課的“醉翁之意”。它向女孩們發(fā)出了一個警告: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過家家”的游戲那么好玩。被又哭又鬧的娃娃嚇壞了的“玲玲”們,到了需要面對“要不要懷寶寶”的現(xiàn)實問題時,一定會有過這樣“親身體驗”而三思再三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