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軍
棋,歷來被文人雅士視為不可缺少的修養(yǎng)棋藝,既包括激烈的心理較量,又是清心養(yǎng)性、樂而忘憂的文化娛樂。
北宋時期,宰相王安石因推行變法受到攻訐,心情不快,常處于煩躁之中。他愛好下棋,只要一下棋,那一腔怨恨和滿腹牢騷便煙消云散,留下的是平和與坦然。他寫過一首哲理性很強(qiáng)的棋詩:“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zhàn)罷兩奩收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
弈棋除了在競賽中能得到精神上的快感外,還包括了社會美的色彩。弈棋的社會美俗稱棋品,它是人品的一個縮影。唐代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呂元應(yīng)酷愛下棋,他養(yǎng)了一批棋客,規(guī)定誰能贏他一局,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局,則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一天,呂留守在院中的石桌上與某食客下棋,衛(wèi)士送來一疊公文要呂立即處理,那門客見他低頭批文,便偷換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動作被呂看在眼里,公文批完后,呂依然不動聲色地繼續(xù)和他下棋。門客換子贏了這盤棋后,滿以為自己可提高待遇,哪知第二天呂元應(yīng)攜帶許多禮品,請這位門客另投門第。后來,呂就這件事對他的子侄說:“他偷換一子我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
下棋可以涵養(yǎng)性情,促進(jìn)健康,觀棋也不失為怡情休閑之道。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里云:下棋盡可以消閑,但似乎很難借它行樂;彈琴可以養(yǎng)性,卻不容易靠它求歡。喜歡彈琴不如喜歡聽琴,善于下棋不如善于觀棋。有人贏了,我為他高興,有人輸了,我卻不必為他難過,這樣就能總是立于常勝之地;有人彈奏和諧的聲音我會感到吉祥,有人彈奏悲傷的聲音我卻不必為之擔(dān)驚受怕,這樣就可以常做吉祥之人。有時在觀聽之余,不無技癢,也可以偶爾為之,但是并不沉溺在里面廢寢忘食而出不來,這才是善于彈琴下棋的人。李漁對下棋所采取的“勝固可喜,敗亦欣然”的那種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今日尤宜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