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恒
沈師橋是一座橋名,沈師橋也是一個地名,一個鄉(xiāng)鎮(zhèn)以橋為名,這就是沈師橋鎮(zhèn)。
在寧波求學時,喜歡這樣介紹自己:我,來自慈溪市的師橋鎮(zhèn)。但語氣顯得有些支支吾吾,其實我真正的出生地是淹浦鄉(xiāng),其時,淹浦和師橋還沒有合并。我每次說到淹浦時總覺得比較憋悶,因為姓沈,而師橋又稱沈師橋,我覺得我應該屬于沈師橋。終于在某一年淹浦和師橋合并為師橋鎮(zhèn)了,我長長地舒了口氣,這一合并像是為我的生命搞了一個隆重的歸屬儀式。在以后的介紹中我不用再支支吾吾了,說起沈師橋我也舒坦多了。
沈師橋是個地名也是一座橋的名字,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然而奇怪的是我一直沒見過沈師橋。按理說如果我要去尋找這么一座橋應該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我卻一直拒絕著與它匆忙相遇。那橋是我們沈氏家族的生命起點,任何刻意的探訪都會破壞整體的心理美感。遐想的美妙,思念的濃郁,都因為它不曾真實地在我面前出現(xiàn)過。思念是種奇怪的體驗,最美的體驗不是面對面的相見,而是將要相見卻又飄然遠離的一段距離,這種距離不一定是空間距離,它更是一種心理距離。切切地思念著,卻又默默地拒絕著。
于一個明月朗照的夜晚,翻開史書,弄清了沈師橋來由:師橋沈氏始祖沈恒,北宋時期河南沈邱縣人,南宋時期進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博士是當時的官職,備皇帝顧問和咨詢。后因金人入侵,隨宋高宗趙構南渡,在慈北巡視時,見鳴鶴鄉(xiāng)地處海濱,土宇寬厚,便一下子喜歡上了。于是在當?shù)囟ň恿讼聛?。當時的慈北貧窮落后,沈恒感覺到要想振興慈北需先興教育,于是讓出自己的私宅開始興辦義學。他邊種莊稼邊講學,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當時學生來他這里求學要過一條河,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橋,學生來去不太方便,他經(jīng)常背學生過橋,然而隨著自己年齡的老去,他覺得這終究不是辦法。公元1188年,在沈恒的資助下在小木橋邊新造了一座石橋,人們?yōu)楦心钏墓Φ卤惆汛藰蚍Q“沈師橋”。
沈氏始祖姓沈名恒,真的不好意思,我差點與他同名。但也許是冥冥中的安排,我繼承了我的祖業(yè),這也是我作為沈恒后人一直自豪的地方。工作后我離開了師橋,在我離開師橋之前我一直沒去拜訪過這座神圣的橋。
拜訪的機會卻在一個我想不到的時刻悄悄地來了。那天我的一個學生因身體不適想回家休息,因為擔心路上的安全,我決定送她回去。我問她家在哪里?她說在師橋。我繼續(xù)問在師橋的什么地方?她說就在沈師橋的旁邊,居然又是沈師橋。我的學生大概不知道我的家鄉(xiāng)就在師橋,她追問了一句,老師,沈師橋你知道嗎?我沒有回答,我只是微微地笑了笑。
在一條繁華的街道轉彎處,學生對我說,老師,沿著這河往前就是我家了。河邊依稀有些柳樹,午后的陽光在樹縫中稀稀疏疏地灑落下來,在河岸邊留下斑駁的影子。一側的房子已經(jīng)有一些前朝的味道了,我一下子激動起來,我知道,沈師橋就要出現(xiàn)了。
碧綠的河水幽幽地流淌著,從遙遠的北宋流來,流過元、明、清,一直流到現(xiàn)在。我來了,我來看你了。此刻我覺得周圍特別的安靜,我的心中只有一個聲音在回蕩,我終于來了。
沈師橋終于出現(xiàn)了,橋南北走向橫跨在河上。橋兩欄板正中刻著“沈師橋”三個楷書,橋墩兩側面置兩對石雕昂首龍頭。是一座單孔平板石橋,不是拱橋。不知道為什么,我很是希望它是座石拱橋。但終究不是拱橋,我正這樣失落著,卻突然悟道:它應該是座平板橋。
沈恒造橋的目的是方便學生的行走,追求的是橋的基本的功能,行走時平板比階梯方便。而且沈恒那時大概也不太富裕,否則不必到年歲已高背不動學生了,才想到建橋。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拄著藤杖,站在河邊,滿眼欣喜地看著忙碌的搬運石塊的人們。沈師橋就這樣完工了。正這樣癡癡想著,河中有樹葉飄落,激起的漣漪一圈圈向兩岸擴散,我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了,我又是沈氏的哪代子孫?
800年后在師橋又出了一位沈姓名流,他熱愛故鄉(xiāng),熱心教育。他相繼在師橋建造了小學和中學,這就是沈文棋先生。我不知道,沈恒與沈文棋先生熱心教育是否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但我知道,我們的教育正欣欣向榮著。
寫到這里我不禁笑了,我所工作的學校也是一位港胞捐資建造的,先生姓姚,不是沈恒的后人,而助學興教之風卻已在當?shù)厍娜慌d起,沈師橋也成了當?shù)氐囊环N文化象征,這種文化引領著我們繼續(xù)前進。
【責編 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