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輝
1988年7月,當來自云南麗江的納西古樂老藝人帶著古老的樂器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音樂廳時,觀眾們以驚訝的目光看著他們。演奏云鑼的孫子鳴老先生已經(jīng)88歲,還有七位老人也都年過八旬。然而當他們緩步入座,撫弄也許已摸了一輩子的樂器時,我國唐、宋、元時代的音樂立即回響在現(xiàn)代化的音樂圣殿,一千多年前的古樂深深地震撼著觀眾的心。
聽著飄飄欲仙的美妙古樂,觀眾們不知不覺地把驚疑目光投向了地處滇西北高原的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麗江。那里不僅有風格獨異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大研古城和漢、藏、納西、白幾個民族的藝術家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錘煉共同創(chuàng)造的白沙壁畫,而且有被稱作“人類原始婚姻形態(tài)活化石”的摩梭風情和“文字起源和發(fā)展活化石”的納西族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當屬東巴文化的精粹,被稱為“雅樂活化石”、“和平之音”。這支震撼世界樂壇的華彩樂章,其美名在一次又一次引人注目的國內外展演中傳遍天下,目前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桂冠,為中國和東方的音樂贏得了崇高的榮譽。
納西古樂的精華是麗江洞經(jīng)音樂。該音樂最早是道教禮樂活動時所用的音樂,兼有儒家敦睦人倫及道家頤養(yǎng)身心的功能,明清以來即風行于中國各地文化之中。洞經(jīng)音樂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從南京、福建、四川等地引進云南,開枝繁衍;近代西學東漸后,在中原幾成絕響。麗江人依靠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和喜文嗜樂的人文傳統(tǒng)及對漢文化的尊敬、虔誠,奇跡般地把這類音樂保留下來。如今納西古樂已經(jīng)成為獨具特色、引人入勝、招徠游客、魅力無窮的“稀世珍寶”。
凡聽過納西古樂演奏的人,自然會對它那獨特樂隊和配器留下深刻的印象。樂隊是古樂的核心和基礎,它有特定的編制。通常以“8”為基數(shù),人數(shù)可按16、24、32的級數(shù)增加。在經(jīng)濟條件許可或作超大法事時,人數(shù)可達64人,以應八八六十四卦之數(shù)。
樂隊有吹拉打彈配備齊全的豐富樂器。吹奏樂器有笛子、波白(短小的竹管,形同篳篥)。笛子是中國最古老的旋律樂器,也是納西古樂的主奏樂器,所有的絲弦樂器都以此定調定音。按理說,應該還有一對嗩吶,但納西古樂隊卻不用它。從樂器學的角度來說,嗩吶是件很好的吹管樂器。它具有高亢、激昂、剛健、洪亮的性格。音量極大,尖銳爽朗,最能表現(xiàn)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場面與烘托歡快熱烈、喜慶開朗的聲勢和氣氛。迎神、送神的法事中不可缺少,納西樂隊卻不用它,此中定有未解之謎。
拉弦樂器有京胡、二胡、中胡、大胡。這類樂器音色深厚、甜美、抒情、柔和、清澈、飄逸,善于表現(xiàn)流暢、細膩、優(yōu)美、感情內向的旋律。中胡音色比二胡更加深沉、深厚,適宜表現(xiàn)伸展、開朗的旋律。
彈撥樂器有琵琶、大三弦、古箏。這類樂器能發(fā)顆粒性的聲音,并用連續(xù)滾動式的樂音表現(xiàn)一個較長的時值。此種發(fā)音方式最適于彈奏歡快、跳躍、活潑等外露情緒的旋律。琵琶四根弦(古稱象征地水風火)音域寬廣,是件既能表現(xiàn)優(yōu)雅、抒情,又能渲染雄壯、激昂氣氛的獨奏樂器,常在樂隊中演奏有密集和弦的旋律線條。大三弦音色雄厚洪亮,具有較強的穿透性。古箏音色豐富多彩,低音區(qū)聲音深厚,中音區(qū)以上音色清脆明亮,加上樂師嫻熟的技巧和多變的手法,頗適于彈奏優(yōu)美華麗的樂曲。
打擊樂器有鑼、鼓、鐃、鈸、鐘、磬、鈴鑼、木魚、檀板等。云鑼(俗稱十面鑼)發(fā)音清脆,響亮,深遠,爽朗,適宜表現(xiàn)喜悅歡騰的情緒。低音鑼音質低沉,宜表現(xiàn)莊嚴肅穆的氣氛。碰鈴則發(fā)音清脆,明亮,有如珠落玉盤,清脆悅耳,最終表現(xiàn)舒展悠揚的旋律,以增強樂曲演奏時秀麗典雅的美感。木魚擊拍點板,控制演奏速度。鼓聲高昂震撼,增添威武豪邁的剛勁氣勢。納西樂隊正是選用了這些音色豐富,音域寬廣的樂器,才使演奏的音響效果達到最佳境地。
納西古樂演奏時還有特殊的編隊和紀律,嚴格的程序和分工。隊形以神案為中心,分左右兩班或兩組,且按八字排列。神案燈火輝煌,異香縹緲,紫氣凝暉。案上置簽筒一個,內裝20支警示大眾的“簽條”。上書不許東張西望,不許交頭接耳,不許高聲喧嘩,不許隨意走動,不許搶前滯后,不許錯亂一音,不許遲到早退,不許赤足拖靴,不許攪亂位次……演奏之前,樂師尚需按長幼秩序列隊,逐一到神前恭行三跪九叩之禮,敬表虔誠,方許入座。座次按高中低三個聲部排列。大鑼配大鼓,小鑼配小鼓,絲弦配彈撥,金鐘配玉磬,從而構成了極妙的音響編隊。演奏開始,擊鼓三遍,樂師們必須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眼觀樂譜,耳聽樂聲,手控弓弦,口吹音孔,心神合一。樂曲常以笛子領奏,先吹一段高雅悠揚、韻味無窮的過門作引子,其它樂器加入正曲的演奏。于是,絲竹金石,交響齊鳴,演奏出一支支令人傾倒與陶醉的美妙樂曲。
1941年有個叫顧彼得的俄國音樂家,曾在麗江親自聆聽過納西古樂的演奏。他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曾對當時的場面作過精彩的描寫:“演奏時氣氛相當虔誠,嚴肅,簡直如登仙境?!薄敖豁憳烽_始了……那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韻味是那么激動人心,那么威嚴。那面大銅鑼敲響了,那是樂曲章節(jié)和預示著將出現(xiàn)的高潮?!薄巴蝗?,音樂以意想不到的美妙旋律傾瀉而下,仿佛從那玉屏落下的水簾。當樂曲跟著一個小的金碰鈴的叮叮聲逐漸遠去時,又像是粒粒鉆石掉進了那稱為玉湖的水中,泛起了陣陣漣漪……”很可惜,顧彼得未將樂曲的具體情況弄清。
據(jù)現(xiàn)有調查統(tǒng)計得知,納西古樂的樂曲主要有“山坡羊”,“小白梅”,“旦午”,“八卦”,“元始”,“吉祥”,“萬年歡”,“步步嬌”,“水龍吟”,“浪淘沙”,“柳搖金”,“清河老人”,“一江風”,“一封書”,“龍擺尾”,“四朝元”,“十華通”,“桂花香”,“十供養(yǎng)”,“南清宮”,“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十七世”等30多支。這些曲子分內經(jīng)腔和曲牌兩類,并用奇妙的“工尺譜”加以記錄。曲牌多系唐宋詩詞和元曲名稱,每個曲牌都有特定的調式與旋律。曲牌音樂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據(jù)著名曲學家周維培研究:“元代的《南曲全譜》共收曲牌652章”,“明代的《南曲九宮正始》列有曲牌1153種”,“清代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輯錄曲牌共2318支。其中包括南曲1513支,北曲581支,套曲224支?!笨梢娗埔魳纺耸侵袊蕴埔詠碜钆d盛的樂種。納西樂隊的“曲牌”皆來自漢地,且承襲了豐富的曲牌“聯(lián)套體”。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分析說:“曲牌聯(lián)套的音樂結構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走上精密規(guī)范之路的重要標志”。它“每套至少兩支,多至十余支,極大地增強了曲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曲牌又分大牌子和小牌子兩類?!按笈谱印倍际撬乃呐牡模追Q“一板三眼”,而且曲體稍大,旋律多變。“小牌子”則是四二拍的,俗稱“一板一眼”,曲體稍短,旋律精悍。所謂板眼即是拍子的強弱,強拍為“板”,弱拍為“眼”。大小牌子配合使用,通常是奏完三遍大牌子之后便接上幾支小牌子,調節(jié)氣氛,轉換情緒。如此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實非幾句短短的文字所能盡述。
從1988年云南麗江舉辦對外演奏會起,納西古樂在當?shù)匮莩?000多場,以其虛無縹緲的意境和清純空靈的神韻,令聽者澄心領悟,如醉如癡。許多游客認為不聽納西古樂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國音樂。英國《泰晤士報》曾載文說,到中國旅游,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莫過于到云南麗江聆聽古代中國音樂,那是真正屬于“中國的嚴肅音樂”,是未被污染的音樂。納西古樂名氣越來越大,不少海外游客遠涉重洋,慕名來到麗江,只為親耳聆聽這種天籟之音。
1995年,納西古樂十人演奏團遠赴英國,千年古樂響徹英倫,各地演出場場爆滿。古樂學者還登上牛津大學等幾所高校的講臺,中國的古老音樂令正襟危坐的英國紳士贊嘆不已。英國著名的“寧波斯”唱片公司還在倫敦圣約翰大教堂錄制了納西古樂的CD盤,向全世界發(fā)行。隨后,德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新加坡等國都向古樂樂隊發(fā)出了赴該國訪問演出的邀請。1997年10月,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和王后親赴麗江,聆聽納西古樂,曲終時國王親手將邀請書交給樂隊老藝人。
一般而言,越是古老的東西越接近死亡,但納西古樂則不然。它仿佛剛剛才煥發(fā)出青春,以其古老和純真向世人展示著無窮魁力。60年前,俄國學者顧彼得稱其為“純正的中國古典音樂”;60年后,年輕的英國姑娘李海倫專程趕到麗江,求教于古樂老藝人門下,成為西方第一個研究納西古樂的博士。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等國的學者也不遠萬里,前來麗江學習古樂。
目前,納西古樂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華文化瑰寶。其豐富內涵和品牌價值必將在我國對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成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