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
“生命在場”就是指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出發(fā)點,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基礎,促進學生在動態(tài)生成中體驗生命的獨特性,以達到學生生命的和諧。學生的“生命在場”是“以生為本”的基石,是課堂教學的基點,探討“生命在場”對課堂教學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一、 “生命在場”的理論基礎
1.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西方心理學思潮和革新運動,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jīng)驗、價值、創(chuàng)造力及自我實現(xiàn)等。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堅持人的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強調人的整體性、獨特性和自主性。﹙2﹚堅持以機體的潛能為基礎,強調人的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及其樂觀前景。﹙3﹚堅持人的價值和人格發(fā)展為重點,強調把自我實現(xiàn)、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1]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課堂教學的基點——“生命在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和關照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的前提下,讓所有學生主體自覺地參與課堂教學,不斷地自我體驗,不斷地自我生成,不斷地自我完善。
2.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德、法等國流行的一種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征的哲學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德國的狄爾泰和法國的柏格森等。生命哲學認為,要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生命個體必須親自去體驗和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動,只有當學生個體“生命在場”,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成為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生成、不斷完善的生命過程。從生命哲學的角度看,“生命在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它成為課堂教學的基點。
二、 “生命在場”的基本特征
1.主體自覺性
“生命在場”就是要求把學生看作一個主動的、自覺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個性特征等,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以自己的生命發(fā)展為基礎,以促進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的,不斷地實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著自己生命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被動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具有學習自由、豐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自覺學習探究的權利,不斷追求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主體自覺過程。課堂教學本身是一種生命的活動,這種活動在于學生生命本身,而生命的完善就在于學生主體自覺地體驗情感、提升人格、張揚個性、煥發(fā)生命活力和提升生命價值。
2.“生命在場”的體驗性
體驗是由身心活動與直接經(jīng)驗產(chǎn)生的情感和意識。體驗是一種生命活動狀態(tài),體驗意味著主體的覺醒及心靈的喚醒,是外部世界與自我生命存在狀態(tài)的一種交融過程。凡體驗者都有主體意識,那種缺少主體意識的體驗是一種“虛假的體驗”。體驗使知識進入生命領域,真正的體驗是將客觀知識“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將客觀知識在個體身上“復活”,使其成為個人經(jīng)驗的有機成分,成為“我的知識”。因此,體驗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親歷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和情感。[2]在教學中促使學生體驗時,要強調生命參與。學生不僅用腦去思考,用手操作,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更要用生命去感悟,感悟愈獨特、愈真實,就愈能引發(fā)深刻的情感;情感體驗愈深就愈能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動,促進生命成長。教師可根據(jù)學習目標、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這些情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模擬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生活世界在具體情境中的感知,去思考和理解問題,讓他們通過觀察、反思、抽象和概括,最后把體驗運用到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3.“生命在場”的獨特性
“生命在場”的獨特性要求課堂教學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突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把每一位學生都視為獨一無二的“發(fā)展體”?!吧趫觥暗莫毺匦砸蠼處熞浞肿鹬貙W生的相異性,對學生的個性給予肯定和接納,應以寬容和仁愛之心對待每位學生。教師要為不同層次和不同特點的學生創(chuàng)造最有利于自己生命發(fā)展的機會,讓每個“生命在場”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己生命獨特性的主體。
三、 課堂教學促使“生命在場”
1.以學生為起點
“生命在場”是課堂教學的基點,要求在教學中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考慮學生的獨特性。以學生為起點,首先要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最佳的內(nèi)在動機。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極大提高學習效率。不同的生命個體因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會有不同的興趣,教師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因勢利導,促使所有學生在自己獨特興趣的引領下,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人格得到提升,個性得到張揚,生命價值得到提升。其次,應以學生的學習特點為起點。“生命在場”具有獨特性,因而,學生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等也具有獨特性,因而,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是不一樣的。教師只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獨特性,并以此為起點來開展教學,就能取得獨特的教學成效和促進學生生命獨特性的成長。最后,應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起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是進一步認知的基礎,只有以學生認知水平為起點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2.以學生的參與為起點
“生命在場”的發(fā)展和完善都是以學生的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和參與多少來決定的。課堂教學對“生命在場”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發(fā)展。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始終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呢?怎樣才能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命在場”呢?(1)改善師生關系。首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情感溝通的支架,使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生命在場”。尊重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又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和途徑。良好師生關系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里深處”,因此,教師“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其次,關注每一個學生,寬容每一個學生,幫助每一個學生,促使生命永遠“在場”。課堂教學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活動,關注每一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應有之義。寬容包括思想、知識上的寬容,更應包括學生行為上的寬容。寬容就是培植和保護獨特性、生成性。寬容就是維護學生生命本身,就是促進生命的完善。幫助不僅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學生迷惘時,教師給予指引;學生自卑時,教師給予鼓勵和贊許。(2)改善學生和知識的關系。首先,讓知識呈現(xiàn)“生命態(tài)”,為學生“生命在場”提供可能。教師要對知識做精心的選擇,使知識同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相溝通,使知識同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相聯(lián)系、相溝通,使知識同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相溝通。只有使知識呈現(xiàn)實的“生命態(tài)”,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命世界之中,才能激發(fā)學生生命的靈動和喚起內(nèi)在的生命意識。其次,改變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獲得知識的能力。課堂教學的“生命在場”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的能力,是由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主體,學生是生命的主體,突現(xiàn)了“生命在場”的地位,有利于學生生命意義的建構。
3.以學生獲得知識、啟迪智慧和潤澤生命為目的
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量的積累上,而是要使學生已獲得的知識成為進一步獲得知識、開啟智慧和潤澤生命的工具。當知識轉化為個體的智慧時,知識就成為生命價值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適時利用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用知識開啟智慧,用智慧獲取知識和賦予知識的生命意義,使“生命在場”處于一種靈動的狀態(tài)。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知識和啟迪智慧,而是在于為生命奠基。教育的過程就是生命不斷積淀和否定、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不斷受教育就是為了不斷的發(fā)展,生命在發(fā)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3]獲取知識和啟迪智慧就是為了潤澤生命,喚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創(chuàng)造力、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促使“生命在場”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提升和完善。
課堂教學以學生為起點,以學生參與為基礎,以學生獲得知識、啟迪智慧與潤澤生命為目的,不斷創(chuàng)造著和實現(xiàn)著“生命在場”,促使學生在主體自覺的基礎上不斷產(chǎn)生獨特的生命體驗和生成獨特的生命自我。
參考文獻
[1] 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36.
[2]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142.
[3] 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