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
1917年秋的一天,北京大學西齋丙字12號宿舍里,后來成了著名歷史學家的顧頡剛,與后來當過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傅斯年,正在商談,是不是要將一個叫胡適的新教授從北大哲學系的課堂上趕走。
兩人雖住在同一宿舍,卻不是一個系的,顧是哲學系,傅是中文系。這一年,顧24歲,傅21歲,同是二年級學生。他們不知道他們后來的事業(yè),更不會知道他們商談的事情,將決定北京大學學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顧頡剛說,他們系這一學期來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適,是美國留學生。原先的教授從三皇五帝講起,講了兩年才講到商朝,這位新教授卻拋開唐虞夏商,直接從周宣王講起。同學們都說這是割斷中國哲學史,這是思想造反,這樣的人怎么配來北京大學講哲學史呢。同學們想將這位教授趕走,他自己倒覺得胡先生講課還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對方去聽聽課,做個評價,以決定是不是將這位新教授趕走。
同是二年級學生,僅是學科不同,且顧還要長傅三歲,為什么顧要如此鄭重地向傅請教以做定奪呢?
這就要說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極高,11歲時讀完十三經,許多篇章都能背誦。在北大預科三年,已顯出不凡的才學。和他同年級,后來成了著名文史學家的毛子水曾說過:在北大讀預科時,傅曾對他說過:“張皋文在清代學者中,文章和學問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對傅所說的第一的含義雖不甚明確,但頗驚駭他誦讀的廣博,見解的卓異。其時。北大預科尚是桐城派經學大師的天下,如此深厚的舊學功底,自然受到老學究們的青睞,新學生們的欽羨。此后不久,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舊學,只是治學方法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運,很快便成為劉師培、黃侃、劉漢章這些太炎弟子的得意門生,尤其黃侃,更是視其為高足。傅斯年在學生中的聲望,較預科時更為彰顯。
再則,傅斯年在學生時期,就表現(xiàn)了極強的組織能力,是鬧學潮、趕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說在后幾年的“五四”運動中,此人是集會游行的主要組織者,就在跟顧頡剛談話前不久,便做了件漂亮的趕教授的壯舉。據(jù)北大同學羅家倫回憶: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門生,學問不能說沒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龍》非其所長,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錯誤,可要舉出這些錯誤,學生們的筆記終究難以為憑。恰好有位同學借到朱教授的講義全稿,交給傅斯年審核。傅用了一夜的時間看完,摘出三十幾條錯誤,由全班簽名上書蔡校長。蔡先生是內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這是學生們自己發(fā)覺的,為預防教授們互相攻訐之風,于是突然召見簽名的全班學生。同學們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擔這責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見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擔了幾條。預備好了方才進去。果然蔡先生當面口試,分擔的同學回答得頭頭是道??纪曛?,蔡先生一聲不響,同學們也一聲不響,一一鞠躬魚貫退出。過后不久,朱蓬仙果然不再教這門課了。
傅斯年聽了顧頡剛的話,同意去聽聽胡適的課,以決定是不是將這個新來的留學生從北大哲學系課堂趕走。認真地旁聽了幾次課之后,傅斯年對那些要趕走胡適的同學們說:“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
于是胡適留在了北大哲學系。
當然了,胡適繼續(xù)留在北大教書,不能說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對于一個剛剛回國的留學生來說,若是一出馬便失了前蹄,從馬上栽了下來,對日后事業(yè)的發(fā)展,不能說不是一個莫大的障礙??少F處還在于,傅斯年從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沒向胡適說過。傅斯年去世后,胡適在懷念文章中提及此事,不無動情地說:“我這個二十幾歲的留學生。在北京大學教書,面對著一般思想成熟的學生,沒有引起風波,過了十幾年之后才曉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護人。”
摘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