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艷
摘 要:本文對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分析的成果進行了分類整理,全面系統(tǒng)地概述了韓國人在學習漢語聲母、韻母、聲調等方面的偏誤類型、特點??傮w來看,研究相對比較充分的是聲母偏誤,其次是聲調偏誤,而對韻母偏誤等領域的研究相對薄弱。在綜述的基礎上,本文對以韓國人為目標被試的漢語語音測試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
關鍵詞:聲母 韻母 聲調 偏誤研究 語音測試
一、引言
據(jù)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HSK)中心近年的統(tǒng)計,在每年報考HSK的考生中,韓國人都占到80%以上①。關于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多是就單個語音要素的偏誤現(xiàn)象進行描述,很少有綜合呈現(xiàn)韓國人漢語語音系統(tǒng)偏誤全貌的研究成果,而且文章質量良莠不齊,重復性研究較多,需進一步梳理。本文致力于全面總結近些年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的研究成果,系統(tǒng)地歸納、評述韓國人在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等方面的偏誤類型和特點,希望對當前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研究現(xiàn)狀有所了解,并能對韓國人學習漢語的特點有整體的把握,進而指導針對韓國人的漢語語音教學。此外,本文還歸納了韓國人學習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方面的辨析難點(測試點),可作為針對韓國人語音測試的命題依據(jù)。
二、聲母偏誤研究及測試要點
關于韓國人聲母偏誤的研究多是基于經(jīng)驗或第一手資料的非實證性文章,如劉明章(1990)、王秀珍(1996)、宋春陽(1998)、黃貞姬(1999)、王宇(2000)等。此外,還有兩篇基于數(shù)據(jù)量化分析的材料性研究文章,如張志云(2002)、胡曉研(2007)等。
(一)發(fā)音部位的偏誤
按照舌位從前至后的順序,偏誤主要集中在唇齒音f,舌尖前音z、c、s,舌面前音j、q、x,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h上。表1列舉了聲母發(fā)音部位的偏誤類型和特點,以及韓國人漢語聲母發(fā)音部位的辨析難點(測試點),旨在為以韓國人作為目標被試的漢語語音測試提供聲母辨析測試的命題依據(jù)。
01
(二)發(fā)音方法的偏誤
這類偏誤主要集中在送氣音p,不送氣音b、d、g,鼻音n,邊音l上。表2列舉了聲母發(fā)音方法的偏誤類型、特點和測試點。
02
(三)評析
綜合前人研究可見,最易發(fā)生偏誤的聲母有f,zh,ch,sh,r,z,c,s,j,q,x,h,p,b,d,g,n,l。其中偏誤發(fā)生率較高的是f,zh,ch,sh,r,h,p。從偏誤類型上看,聲母發(fā)音部位的偏誤要比發(fā)音方法的偏誤更突出。
三、韻母偏誤研究及測試要點
關于韻母偏誤的研究大部分也是經(jīng)驗性研究,如宋春陽(1998)、黃貞姬(1999)、王宇(2000)等。同時,也有少量的材料性研究,如胡曉研(2007)等。此外,還有三篇專門針對韻母偏誤的實驗性研究文章,比如王韞佳(2001)、陳凡凡、周小兵(2005)、陳珺(2007)等。
韻母的偏誤研究我們主要從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三個角度進行了劃分,呈現(xiàn)了其偏誤的類型和特點,并針對這三個角度列出了相應的測試點。具體可見表3、表4、表5。
(一)單韻母的偏誤
偏誤率最高的單韻母有o、e、ü②
03
(二)復韻母的偏誤
04
(三)鼻韻母的偏誤
05
(四)評析
由上述列表可見,偏誤較突出的韻母有ü、e、o、ou、ui、un、ün、üan以及an和ang、en和eng、in和ing、un和iong等。
韻母偏誤除了上述主要類型外還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與爭議,陳珺(2007)指出,u是偏誤較多的一個韻母,她還提到將üan[y?n]中的ü發(fā)成卷舌元音[?]的偏誤現(xiàn)象,在復韻母中的錯誤率僅次于un[u?n],這是一個新發(fā)現(xiàn)。王韞佳(2001)通過實驗證明ü[y]是感知錯誤率最高的音,“對韓日學生[y]的教學是一個難點”。但陳珺(2007)發(fā)現(xiàn),“單元音ü的偏誤并不多,只在復合元音中ü的問題才多起來,可見ü之難對于韓國學生而言不在音素本身,而在于與聲母結合以及與u的拼讀規(guī)則區(qū)分上”。盡管上述研究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驗證,但為韻母偏誤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四、聲調偏誤研究及測試要點
韓語是非聲調語言,所以對韓國人來說,聲調是其學習的難點,關于聲調的偏誤研究也比較多。馬燕華(1994),宋春陽(1998),劉藝(1998),閆恒(2005),高玉娟、李寶貴(2006)等研究的是單字調的偏誤;劉江娜(2006),夏晴 (2006),馮麗萍、胡秀梅(2005),祁慧琳(2006)等研究的是雙字調的偏誤。
韓國人在四個漢語聲調偏誤中主要表現(xiàn)為:高平調的陰平發(fā)成低平調,上升調的陽平發(fā)成低平調或低升調或混同上聲,降升調上聲混同陽平,去聲發(fā)成低平調的或者低降調。偏誤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上聲、陽平、陰平、去聲(高玉娟、李寶貴,2006)。
(一)單字調的偏誤
06
(二)雙字調的偏誤
雙字調的偏誤類型比單字調要復雜得多。目前,這方面研究比較充分的是祁慧琳(2006)和夏晴(2006)。祁慧琳(2006)研究了韓國人20組雙字調的發(fā)音偏誤。夏晴(2006)考察了韓國人21組雙字調偏誤的聲學表現(xiàn)形式。根據(jù)上述研究,我們對這20組雙字調的偏誤特點進行了歸納,并據(jù)此總結出了雙字調偏誤的測試點,具體見表7。
07
(三)評析
關于單字調偏誤的研究由于實驗設計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不同,得出的偏誤程度也有所不同。馬燕華(1994)指出“韓國留學生的聲調出錯率依次是:半上(100%),陽平(94%),陰平(77%),上聲(70%),去聲(65%)。他們發(fā)平調、降調比較容易?!敝齑?1997)則認為,韓國學生四聲偏誤率最高的是上聲。高玉娟、李寶貴(2006)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得出“最容易習得的是去聲,其次是陰平,然后是陽平,最難的是上聲?!彼未宏?1998)和劉藝(1998)的研究則認為,“陽平和去聲的偏誤率較高,而陰平和上聲的偏誤率相對要低一些。”盡管關于單字調偏誤率的研究尚存爭議,但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韓國人單字調偏誤的最突出問題表現(xiàn)在陽平和上聲上。
關于雙字調組合的偏誤研究也存在著很多爭議,但根據(jù)大部分研究的結果發(fā)現(xiàn),雙字調組合研究存在一些共性:由于陽平和上聲本身存在的偏誤必然會影響到它們進入雙字組合后的發(fā)音,因而包含陽平或上聲的雙字調組合出現(xiàn)的偏誤也最多。其中,“上聲+輕聲、上聲+陽平、陽平+輕聲”等組合形式是公認的雙字調比較突出的組合(祁慧琳,2006)。
五、結語
本文對當前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研究的眾多成果進行了分析歸納、系統(tǒng)整合,使韓國人的漢語語音偏誤類型和特點得以全景式的呈現(xiàn)。目前韓國人語音偏誤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聲母、韻母、聲調三大部分,其中研究相對比較充分的是聲母偏誤,其次是聲調偏誤,而對韻母偏誤等領域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尚需加強。此外,語音偏誤還應涉及輕聲、兒化、變調、重音和語調等語流方面的偏誤,但這方面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理應引起更多的關注。
本文在歸納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研究的成果之余,還總結了韓國人在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等方面的辨析難點(測試點),從而使這方面的偏誤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用來指導針對韓國人的漢語語音教學,還可以為針對韓國人的漢語語音測試提供可靠的命題依據(jù)。
本文是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項目“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音偏誤及語音測試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研究全過程得到該項目資助和導師聶丹副研究員的指導,特致謝忱,文責自負。
注 釋:
①該數(shù)據(jù)來自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內部資料。
②-i[?]、-i[?]雖屬單韻母,但它們并不單獨發(fā)音,應歸入音節(jié)內拼合的偏誤問題,擬另文撰述。
③此列中標*的文字說明專門是對“誤讀音”這一列中標注*的偏誤類型所做的備注。
參考文獻:
[1]陳凡凡,周小兵.韓國學生漢語主要韻母發(fā)音——知覺的實驗研究[J].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05,(1).
[2]陳珺.韓國學生韻母偏誤的發(fā)展性難度和對比難度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2).
[3]崔玉波.漢韓語音對比和漢字音分析及對韓漢語語音教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馮麗萍,胡秀梅.零起點韓國學生陽平二字組聲調格局研究[J].漢語學習,2005,(8).
[5]高玉娟,李寶貴.韓國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偏誤的聲學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
[6]郭宏.韓國學生漢語學習中語音偏誤例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7).
[7]黃貞姬.淺談對韓國留學生的初級漢語語音教學[A].延邊大學漢語系《雙語雙文化論叢》編委會.雙語雙文化論叢(第4輯)[C].延吉:東北朝鮮民族教育出版社,1999.
[8]胡曉研.韓國學生漢語中介語語音模式分析[J].漢語學習,2007,(1).
[9]劉明章.語音偏誤與語音對比——談朝鮮人漢語語音教學問題[J].漢語學習,1990,(5).
[10]劉藝.日韓學生的漢語聲調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8,(1).
[11]劉江娜.中級漢語水平的韓國留學生聲調偏誤問題分析[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2]馬燕華.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普通話聲調誤區(qū)[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
[13]馬燕華.中級漢語水平日韓留學生漢語語音聽辨范疇的異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
[14]毛麗.聲調偏誤與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2).
[15]彭玉康,胡袁圓.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回望[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4).
[16]祁慧琳.韓國留學生漢語雙音節(jié)詞聲調發(fā)音偏誤分析[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2).
[17]宋春陽.談對韓國學生的語音教學——難音及對策[J].南開大學學報,1998,(3).
[18]王秀珍.韓國人學漢語的語音難點和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6,(4).
[19]王宇.韓國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常出現(xiàn)的語音問題與中韓語音的差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0,(S3).
[20]王韞佳.韓國、日本學生感知漢語普通話高元音的初步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6).
[21]王安紅.漢語聲調特征教學探討[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3).
[22]夏晴.韓國留學生學習普通話時二字組及其在語流中的聲調偏誤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3]閆恒.對韓國留學生漢語發(fā)音中一些問題的解析[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2).
[24]余詩雋.韓國人學習漢語語音的偏誤分析及其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5]朱川.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26]張志云.中級漢語水平韓國人聲母偏誤調查[J].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02,(7).
(文艷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