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遠
摘要在當今這個一味求新,求洋的社會里,許多傳統(tǒng)的文化被人們忘記、忽視。而傳統(tǒng)中卻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玉飾便是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對古代玉飾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許多原理來指導當代的設計和解釋當代設計所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自然 因料施技 文化傳承 人文
中圖分類號:J12文獻標識碼:A
從被中外考古專家譽為“天下第一玉”的遼寧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四件玉玦開中國制玉之濫觴,玉便與中國、中國文化、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古就有了“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
為什么會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呢?難道僅僅因為中國人對玉的鐘愛嗎?我們歷朝歷代流傳迄今的玉飾品,種類繁多、形式各異、雕琢精美,可以說是集大地之精華,人文之精萃。從這種意義上說玉飾可以被認為是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完美產(chǎn)物。
玉飾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甚難簡而言之。本文不著意于玉飾的紋樣與歷史,所以也不多贅言??v觀中國玉飾的發(fā)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管玉飾的形制、紋樣如何變化總保持著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利用天然質地因料施藝。二是富有詩意的造型韻味。三是有極強的文化傳承性與極高的傳統(tǒng)文化趣味。然而這三條原則只是實踐層面上的,如果從更高的理論層面上來看的話,前者反映了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次者反應了人們的精神追求,后者則反映了人對于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這三種態(tài)度對于設計,特別是當代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1 因料施藝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玉飾制作的過程。對于玉飾工藝品來說,第一步就是選材。接下來便是設計與加工了。有為特定設計而選材者,亦有為特定材料而設計者,二者并行不悖,相輔相成。而后者就是因料施藝,這也是我們所要論述的重點。玉石材料品種繁多,為了達到物盡其美,就必須要利用天然質地因料施藝。盡管玉飾造型千姿百態(tài),它仍然必須絕對服從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條件,如硬度、質地、光澤、顏色等等。務求使作品成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無懈結合,才能稱之為一件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完美產(chǎn)物。
反觀當代的設計,似乎否定了自然的重要性也忘記了應該遵循的自然法則。在大量的設計中自然的特性被設計師拋到腦后,以環(huán)境設計與規(guī)劃為甚。大量的工程項目打著“美化環(huán)境”的大旗,卻用推土機思維代替了深耕細作,自然的面貌被水泥與瓷磚代替,人類渴望自然的本能被鋼筋水泥所束縛。有的在建廣場為了美觀,竟有人把許多珍貴的古木,從原生地運到本不適應該樹木生長的城市中。這種現(xiàn)象也是被許多專家所詬病的。其結果是樹木白白死去,廣場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真是現(xiàn)代設計的悲哀。
十八世紀在英國風靡一時的“造園運動”被一些學者稱為“中國園林風”。對此,洛夫喬伊普有一個精辟的論斷:“中國園林風格已開始對歐洲的美學思潮和風尚產(chǎn)生影響:一位英國偉大作家就明確的把‘無序之美指定為中國造園思想的精髓”?!盁o序之美”這種特點與玉飾因料施技施出于同一種觀念的影響。為何無序?自然是千姿百態(tài)的,在以重視自然的中國古代以自然的形態(tài)設計卻少有人為的感覺。不就會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符合自然形態(tài)的“無序之美”嗎?十八世紀英國學習的不就是我們這樣一種對于自然的重視和對自然法則遵循的設計態(tài)度嗎?所以現(xiàn)在我們現(xiàn)在對自然以及其客觀規(guī)律仍應倍加重視。
2 富有詩意的造型韻味
冷靜地觀察和審視中國古代玉飾作品,之于外國玉飾作品相比較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很微妙的區(qū)別。國外的玉飾作品造型會給人以直接、單純、理性的感覺。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玉飾作品給人以內斂、豐富、感性的感受。如果說前者著意于形體的肯定,那么后者所追求的則是富有詩意的造型韻味。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桐蔭仕女圖”是一例成功富有詩意的造型韻味的范例。玉材多樣,而色純者少,這就需要玉匠依自然紋路,巧妙設計,使作品造型與質料顏色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這便是傳統(tǒng)的俏色工藝。桐蔭仕女圖玉飾便是清代俏色玉雕的代表作。其中桐蔭蕉葉、太湖壘石、檐柱石桌、仕女、圓月哪一個不是詩情畫意的典型意象符號?
分析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玉飾造型,就會發(fā)現(xiàn)玉飾造型充滿詩意和自然韻味,而排斥幾何造型。這種造型的自然韻味又是超乎于自然的一種客觀美的秩序的尋找,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緒,給人以美的享受。桐蔭仕女圖玉飾的制作匠心獨運,而又能絲毫不露匠氣,巧奪天工,詩情畫意,處處渾然天成,難怪連藏玉甚豐,欣賞水平頗高的乾隆皇帝也倍加贊賞呢。
3 文化傳承性與傳統(tǒng)文化趣味
在古代玉飾設計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文化傳承性與傳統(tǒng)文化趣味。這個特點的由來可能是由于禮制的統(tǒng)治。但是到了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傳承性與傳統(tǒng)文化趣味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文化傾向。今天,中國玉飾之所以受青睞,從而掀起了玉飾收藏的熱潮,這當然在于玉內在的質地有著誘人的巨大魅力,玉飾的紋飾與造型表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美,也在于它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載體,反映出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的人物事件和風土人情,有很珍貴的文化價值。同時,大家還應該看到,在源遠流長的中華玉文化發(fā)展史上,隨著人們對玉的認識、理解和發(fā)現(xiàn)的不斷深化,(下轉第136頁)(上接第132頁)玉飾逐漸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比如明代以后,各種吉祥圖案的玉佩玉飾尤其普遍,諸如“龍鳳呈祥”、“三羊開泰”等等。其代代相傳,反映了人們傳統(tǒng)文化的鐘愛,也是傳統(tǒng)文脈的傳承。
今天的設計十分忽視文化傳承性與傳統(tǒng)文化趣味,那種彌漫在傳統(tǒng)設計中充滿智慧的想象也被過于商業(yè)的思維取代?,F(xiàn)在的城市建設中這個缺乏文化傳承性與傳統(tǒng)文化趣味的現(xiàn)象可能更具說服力,在許多的歷史性名城在建設和改造過程中,原本十分濃郁的文化氣氛被越來越濃商業(yè)氛圍所取代,看上去似乎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而其本質卻是文化品質的極度匱乏。
一個沒有過去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我們應該從對于中國古代玉飾的研究中看到我們現(xiàn)代設計的問題。運用古人的智慧去解決今天的問題這才是我們研究的意義所在。
注釋
楊永善.清華藝術講堂.中央編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