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忠 梅 葉 杜 英
三次大發(fā)展
武器裝備是軍隊戰(zhàn)斗力的基本物質因素。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人民軍隊憑借“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中外強敵。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軍隊開始了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其武器裝備經歷了三次大發(fā)展,極大地提高了戰(zhàn)斗力。人民解放軍在“富國強軍”的口號聲中逐漸壯大,武器裝備發(fā)展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第一次大發(fā)展:引進、仿制蘇式武器裝備,實現武器裝備的標準化、序列化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就提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边@一指示為新中國的武器裝備建設指明了方向。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解放軍總兵力有550萬人,基本上是陸軍。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戰(zhàn)場上繳獲的,品種繁多,各類槍炮有110多種,82種口徑,產自20多個國家。這些武器大都陳舊落后,有的甚至是土法制造的。就拿輕兵器來說,當時人民解放軍有220余萬支(挺)槍,其中,步槍、沖鋒槍和手槍占了94%,品種復雜,破舊不堪,各種槍械的型號有幾十種。剛組建的空軍只有60架繳獲的飛機。海軍繳獲的4萬噸艦艇,基本上也是外國的陳舊產品。同時期,西方國家的軍隊已經進入機械化的高級階段,擁有的是原子武器、噴氣式飛機和航空母艦,而我國連一架飛機、一艘戰(zhàn)艦、一輛坦克和一輛機動車都不能生產。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呢?
為了改善武器裝備,中共中央決定向蘇聯尋求幫助。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訪問蘇聯,向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和布爾加寧等提出,購買蘇聯飛機等武器裝備。最初,斯大林同意向中國提供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但最終未兌現。蘇聯向中國提供的不是先進的米格—15噴氣式戰(zhàn)斗機,而是即將淘汰的拉—11螺旋槳戰(zhàn)斗機。到當年年底,中國從蘇聯共進口各種類型飛機185架。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更加速了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的步伐。到1955年底,共進口和接收各種蘇式槍支80余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3000多輛、飛機約5000架、艦艇約200艘(含轉讓制造部分)、雷達和探照燈1400多部、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機1.2萬多部、舟橋15套、主要工程機械500多部、防化專用車輛100多輛,以及各種彈藥和配套裝備。向蘇聯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大大加速了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進程。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軍用蘇式武器和國產武器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wèi)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射炮兵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9個艦艇支隊,首次實現了解放軍全軍裝備的標準化、序列化。
中共中央認為,為了保衛(wèi)國防,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決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因此確立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1951年初,中央成立了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主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重工業(yè)部部長李富春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員會,根據朝鮮戰(zhàn)爭的需要,提出了提前進行兵工建設的方針,并于同年6月20日作出了《關于兵工建設問題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1952年以前,軍工企業(yè)自制了一批輕武器和彈藥,修復了部分舊雜武器裝備。1953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重工業(yè)成為發(fā)展重點,國防工業(yè)在重工業(yè)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1952年,斯大林同意幫助中國建立141項重點工程,赫魯曉夫上臺后又追加了15項,共156項,其中有44項為軍工企業(yè),包括陸??杖娭鲬?zhàn)裝備制造廠。從1954年開始,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米格—17樣機及全部技術資料,轉交了AK—47自動步槍、C—41半自動步槍、捷克加列夫輕機槍等技術資料和T—54A坦克及各種火炮樣品和技術圖紙。1953年底,中國向蘇聯購買了一批艦艇及其全部技術圖紙和資料,包括護衛(wèi)艦、潛艇、掃雷艇、大型獵潛艇和魚雷艇5種型號,共116艘,4.3萬余噸。1957年10月,中蘇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xié)定》,規(guī)定蘇聯向中國提供導彈和原子彈樣品,幫助中國建立核工廠。1957年末,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射程為500公里的P-2導彈,幫助中國建立了一系列核設施,并提供所需設備和近千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廠、酒泉研制基地及新疆核實驗場。1958年9月,援建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投入使用。這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骨干,積累了必要的技術經驗,為日后“兩彈一星”的研制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957年底,“一五”計劃提前順利完成,我國先后建成和擴建了79個兵工廠,仿制和自行研制武器裝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仿制成功了殲5型殲擊機、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59式坦克和以5字開頭的各式火炮、各種小型艦艇和潛艇、1059型導彈等等。經過努力,我軍常規(guī)武器裝備第一次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自主研制能力大大增強。
第二次大發(fā)展:自力更生,實現武器裝備國產化
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撤走了在華的所有專家,給我國的武器裝備事業(yè)發(fā)展造成了極大困難。中國人民克服了千難萬險,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武器裝備,逐步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國產化。
1960年10月,國防工業(yè)委員會主任賀龍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發(fā)展國防工業(yè)的總方針和總任務:“發(fā)奮圖強,自力更生,突破尖端,兩彈為主,導彈第一,積極發(fā)展噴氣技術以及無線電電子科學,建立現代化的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yè)體系?!?/p>
武器裝備國產化,是從仿制蘇式武器裝備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武器相繼裝備部隊,其中以軍械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裝備進展最快。到1962年底,部隊所需物資基本上可由國內生產解決。飛機的仿制速度也比較快,繼1954年仿制成功雅克—18初級教練機之后,1956年又仿制成功殲5型飛機,60年代仿制出殲6型、殲7型飛機和輕型、中型轟炸機。
我國是一個堅持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只靠進口和仿制實現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由于我國軍事科技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后國防工業(yè)才開始起步,因此,我國自行研究武器裝備是“全面開花”。從上世紀60年代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武器裝備國產化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一、槍械系列
1963年,我國研制出63式自動步槍,1967年列入軍隊裝備體系。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破壞,這種步槍的生產質量嚴重不合格,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多起事故。1978年,我軍恢復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1981年,研制出81式7.62毫米槍族,裝備部隊,成為我軍第一代班用輕武器槍族。1964年,我國研制出64式7.62毫米手槍及其槍彈,20世紀70年代又進一步對其進行了改進,該槍小巧、美觀、輕便,裝備部隊后受到好評。
二、高射炮
高射炮簡稱高炮,是從地面對空中目標實施射擊的火炮。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從蘇聯進口了一批高射炮,并成功地進行了仿制。20世紀70年代,我國自行研制了高射炮及其火控裝備,提高了我軍野戰(zhàn)防空火力。
三、地空導彈
地空導彈也叫防空導彈,是從地面發(fā)射攻擊空中目標的現代制導導彈。它與制導雷達、發(fā)射設備和技術保障設備配套,構成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從1959年起,中國開始按照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仿制地空導彈,于1964年制造出第一批國產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命名為“紅旗一號”,1965年正式裝備部隊。在此基礎上,又采用21項技術改進措施,自行設計制造出“紅旗二號”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1966年裝備部隊。1967年9月8日,人民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使用“紅旗二號”導彈,一舉擊落一架國民黨空軍U-2型飛機。20世紀70年代,我國研制出“紅纓五號”肩射防空導彈,并裝備部隊。
四、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武器主要包括反坦克炮、無坐力炮和用于反坦克的加農炮、反坦克火箭、反坦克導彈等,是用于攻擊敵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主要武器。從1958年起,中國開始自行研制反坦克武器。1969年,我國自行研制的65式82毫米無坐力炮、69式40毫米火箭筒,投入小批量生產并裝備部隊。20世紀70年代,我國又先后完成了71式62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J-201反坦克導彈、75式105毫米無坐力炮等新型武器的設計定型工作。這就為20世紀80年代我國反坦克武器的大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五、地面壓制火炮
地面壓制火炮是用于壓制和破壞地面或水面目標的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等。20世紀50年代,我國先后成功仿制了蘇制82、120、160毫米迫擊炮和122、152毫米榴彈炮,并及時投入生產,裝備部隊。至1962年,部隊裝備的國產火炮達到火炮總數的79%,舊雜式和進口的陳舊火炮基本被淘汰。1962年后,又陸續(xù)仿制生產了122、130、152毫米3種加農炮和152毫米加榴炮。1963年,我國自行成功研制出107、130毫米火箭炮,以及63式60毫米迫擊炮,這三種火炮的性能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60年代,中國還研制出雙管130毫米海岸炮系統(tǒng),逐步取代了從蘇聯進口的多種口徑的單管海岸炮,增強了我軍的海岸防御能力。此后,改進火炮的重點是在保持原有威力的前提下盡量減輕重量。經過努力,火炮輕型化取得了明顯成效。1971年研制的100毫米迫擊炮,僅重74.5公斤,機動性能好于120毫米迫擊炮。到20世紀80年代,我軍的地面壓制火炮數量充足,品種齊全,性能良好。
六、坦克裝甲車輛
坦克裝甲車輛是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的總稱,是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包括坦克、步兵戰(zhàn)車、裝甲輸送車以及其他各種裝甲戰(zhàn)斗保障車輛和裝甲技術、后勤保障車輛。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為適應不同地區(qū)的地形,從1958年開始,我國自行研制了多種型號的坦克裝甲車輛。20世紀60年代,我國先后研制出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63式履帶裝甲輸送車、69式中型坦克等。到1980年,我軍基本上形成了由中型、輕型、水陸坦克和履帶裝甲輸送車等構成的坦克裝甲車輛體系,各種坦克近萬輛,裝甲輸送車2000余輛,坦克搶救車700余輛,修理工程車千余輛,數量位居世界第三。
七、地地戰(zhàn)略導彈
地地戰(zhàn)略導彈是我二炮部隊的主要裝備,是我國主要的戰(zhàn)略核武器。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分類,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的為近程導彈,1000—3000公里的為中程導彈,3000—8000公里的為遠程導彈,8000公里之上的為洲際導彈。戰(zhàn)略導彈通常攜帶核彈頭,主要用于打擊敵方的重點戰(zhàn)略目標。1960年,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成功仿制出蘇聯P-2型近程導彈,射程為600公里。在這個基礎上,國防部組織科技隊伍,自行研制新型戰(zhàn)略導彈。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專門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研制尖端武器。1964年,我國自行研究的中程導彈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fā)射成功,中國從此有了可用于實戰(zhàn)的核導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中國核武器發(fā)展的一次飛躍,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1970年4月24日,中國用遠程火箭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顆“東方紅”衛(wèi)星。1971年,戰(zhàn)略導彈部隊開始裝備中程導彈核武器。上世紀80年代初,洲際導彈開始在戰(zhàn)略導彈部隊中服役。至此,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略導彈部隊已擁有一定數量、多種型號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這些戰(zhàn)略導彈,既可以從固定的地面陣地和地下井發(fā)射,也可以進行機動發(fā)射,大大提高了我國核武器的戰(zhàn)略威懾力。
八、艦艇
艦艇是活動于水面或水中、具有作戰(zhàn)或勤務保障能力的軍用船只,是海軍的主要裝備。20世紀50年代人民海軍創(chuàng)建之初,裝備的只有從國民黨軍隊里繳獲來的有限的幾艘艦艇。之后,我國從蘇聯進口并仿制了一批艦艇。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時候,我國擁有了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艦艇。20世紀60年代,我國仿制和自行研制出33型、31型潛艇,21型、24型導彈快艇,25型、26型魚雷快艇,65型護衛(wèi)艦。到20世紀60年代末,海軍形成了適合近海作戰(zhàn)、有一定攻防能力的以輕型戰(zhàn)斗艦艇為主的第一代艦艇系列,其整體戰(zhàn)術技術性能接近20世紀6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20世紀70年代,艦艇的發(fā)展速度仍然較快,有20多種新型艦艇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051型導彈驅逐艦開始服役。1974年,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裝備部隊,標志著我國海軍的綜合作戰(zhàn)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九、戰(zhàn)斗機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主要是從蘇聯進口作戰(zhàn)飛機,至1955年,我國從蘇聯進口的飛機約5000余架,解決了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初建時期的裝備急需。但是,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須走國產化道路。1951年,中央軍委領導下的航空工業(yè)管理委員會成立,聶榮臻擔任主任。1956年,我國成功仿制出米格-17型噴氣式殲擊機(即殲5型)。1964年,成功仿制出米格-19型超音速殲擊機(即殲6型)。1966年,研制成功米格-21型殲擊機(即殲7型)。1967年,裝備部隊的還有中國第一代全天候殲擊機——殲5甲型戰(zhàn)斗機和轟5型轟炸機。1969年,自行研制的強5型強擊機、轟6型中型轟炸機裝備部隊,殲8型殲擊機研制取得突破性進展,于1981年裝備部隊。到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國的作戰(zhàn)飛機機種基本配套完整。
總體上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和破壞,但我國武器裝備的國產化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陸軍裝備除坦克、裝甲車輛外進展都比較快,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先后實現了國產化,海、空軍的專用裝備至70年代中期也基本實現國產化。據統(tǒng)計,到1975年底,全軍武器裝備中,國產坦克占71%,飛機占75%,戰(zhàn)斗艦艇占89%,工程機械占96%,火炮占97%;槍械、通信、防化裝備和舟橋渡河器材,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第三次大發(fā)展: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式發(fā)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從國外引進一批先進的武器裝備;另一方面,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加大自主創(chuàng)新力度,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的軍隊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軍事變革,其核心就是信息化。同期我軍還處于機械化半機械化狀態(tài)。在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的壓力下,一方面要完成機械化任務,同時,又要完成信息化任務,任務十分艱巨。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我軍最后確立了堅持走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fā)展道路的方針,武器裝備發(fā)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陸軍武器裝備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戰(zhàn)略性轉變,陸軍武器裝備在繼續(xù)完成研制急需裝備的同時,更加注重武器裝備的體系建設和裝備配套建設。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軍常規(guī)武器裝備中已擁有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二代主戰(zhàn)坦克、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加榴炮和新型火箭炮。機動性強、火力猛的新型坦克、自行火炮,布雷速度快、機動性強的火箭布雷車以及新型反坦克導彈也相繼列裝。為了鞏固國防,我國還在火箭、雷達、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等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了自動防空武器系統(tǒng),研制成功多種類型的防空導彈。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我軍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全部都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研制、自行生產的。
炮兵、防空兵武器裝備的發(fā)展令國人揚眉吐氣,包括新型戰(zhàn)役戰(zhàn)術導彈武器系統(tǒng)、新型反坦克導彈、新型自行高炮、新型防空導彈和新型偵察校射無人機在內的高技術武器裝備,陸續(xù)走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使我軍武器裝備體系結構更加合理,綜合作戰(zhàn)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遠距離精確打擊能力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炮兵基本形成戰(zhàn)役戰(zhàn)術全縱深一體化火力打擊體系,防空兵具備了三位一體的防空能力。
裝甲兵武器裝備經過30年努力,形成了主戰(zhàn)坦克、輕型坦克、水陸坦克、步兵戰(zhàn)車和裝甲輸送車等多個車型系列,并在此基礎上,自行研制了能配合坦克作戰(zhàn)的火力支援、戰(zhàn)斗保障與裝備技術、后勤保障車輛,使我軍陸軍的主要突擊兵器具備了與世界先進武器裝備相媲美的能力,裝甲兵的整體作戰(zhàn)能力上升到歷史新水平。
新世紀新階段,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站在黨、國家和軍隊建設的戰(zhàn)略高度,將我軍歷史使命科學地概括為“三個提供、一個發(fā)揮”,即:軍隊要為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zhàn)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陸軍武器裝備建設,著眼進一步增強火力壓制、裝甲突擊、野戰(zhàn)防空、立體機動和特種作戰(zhàn)能力,重點發(fā)展了以新型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為骨干的陸軍航空兵裝備;以新型主戰(zhàn)坦克、步兵戰(zhàn)車、裝甲輸送車為骨干的裝甲突擊裝備;以新型地地戰(zhàn)術導彈、大口徑自行火炮、重型反坦克導彈為骨干的壓制武器裝備;以新型防空導彈、便攜式防空導彈和自行高炮為骨干的野戰(zhàn)防空裝備,形成了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陸軍武器裝備體系。目前,我陸軍成為諸兵種、多層次、多功能、可實施全域機動的合成軍種,既能獨立執(zhí)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zhàn)。
二、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取得新成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堅持“自力更生,深化改革,開拓創(chuàng)新”的方針,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海軍主要裝備了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wèi)艦、導彈快艇、登陸艦、獵潛艦、魚雷艇、掃雷艇、常規(guī)潛艇和特種潛艇等艦艇。
為了不斷提高海軍武器裝備的效能,新一代武器裝備均經受了嚴格的考核試驗,其中我軍潛艇創(chuàng)下了水下航行時間最長、航程最遠、平均航速最高的記錄。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導彈核潛艇水下發(fā)射彈道導彈成功,更表明我國海軍現代化建設又有新發(fā)展,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發(fā)射戰(zhàn)略導彈能力的國家。
新世紀新階段, 海軍武器裝備的建設,著眼建設??找惑w、適應近海防衛(wèi)作戰(zhàn)的武器裝備體系,重點發(fā)展了新型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wèi)艦、新型對海攻擊飛機、新型核動力潛艇、常規(guī)動力潛艇、新型兩棲裝甲突擊車,實現了艦載、機載精確打擊兵器的升級換代和水下、水面、空中武器裝備的協(xié)調發(fā)展。
三、空軍武器裝備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
進入20世紀80年代,空軍武器裝備發(fā)展駛入快車道,一批先進的國產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等機種陸續(xù)裝備部隊。威武的第二代新型超音速殲擊機、攜帶新型空對地導彈的中程轟炸機翱翔于祖國藍天。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科技含量比較高的新型武器裝備先后裝備部隊,主要有支線運輸機、中程運輸機、中型直升機以及具有先進水平的教練機等機種,各種機載武器系統(tǒng)和機載設備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新世紀新階段,我人民空軍武器裝備建設以奪取制空權為主要目標,進一步增強制空防空和對地攻擊能力,重點發(fā)展第三代戰(zhàn)斗機、防空武器和各類精確制導彈藥,形成了作戰(zhàn)飛機和支援保障飛機相配套,空地結合、攻防兼?zhèn)涞奈淦餮b備體系。擁有了第三代輕型殲擊機、第三代重型殲擊機、第二代改進型殲擊機以及戰(zhàn)術運輸機、新型轟炸機、加油機、空降作戰(zhàn)裝備以及新一代近程、中程、中遠程地空導彈等。
隨著飛機的機動性、機載制導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tǒng)的不斷改進,我軍空軍的武器裝備越來越現代化,其打擊能力、生存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越來越強。由于武器裝備技術的進步,空軍各兵種的作用和能力也相應地發(fā)生變化。殲擊航空兵的全天候作戰(zhàn)能力和機動性顯著提高,空戰(zhàn)武器由航炮為主轉為空空導彈為主,并且具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不僅是空中交戰(zhàn)的主要力量,也是對地突擊的重要力量。轟炸航空兵的戰(zhàn)術轟炸機逐漸淘汰,戰(zhàn)略轟炸機有所發(fā)展,并裝備了遠程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可以不進入對方防空火力范圍即對目標實施攻擊,能有效地遂行更多的戰(zhàn)略任務。運輸航空兵裝備了載重量大、航程遠、能在簡易機場起降的大型運輸機,提高了遠程空運重裝備和大量部隊的能力,成為保障軍隊機動和實施空降作戰(zhàn)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我國自主研制生產的新一代多用途殲10戰(zhàn)斗機,采用了大量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創(chuàng)造了共和國航空史上數十個“第一”,批量裝備我空軍航空兵部隊后,現已形成戰(zhàn)斗力,這對于有效提高我空軍防衛(wèi)作戰(zhàn)能力,加快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四、第二炮兵武器裝備建設取得跨越式發(fā)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中央軍委及時調整確立了新的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第二炮兵武器裝備的建設發(fā)展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中遠程和洲際戰(zhàn)略導彈是國家戰(zhàn)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fā)展中遠程和洲際戰(zhàn)略導彈是加強國防力量建設的客觀需要。國防科工委先后組織了一系列中遠程導彈的飛行試驗和地面試驗,對導彈的各項戰(zhàn)術技術指標進行了全面考核,取得了圓滿成功,經批準定型后,進行生產并裝備部隊。
與中遠程導彈同時展開的洲際導彈研制在進行大量試驗后,于20世紀80年代初,向太平洋預定海域進行了發(fā)射試驗。全程飛行試驗獲得成功,標志著中國導彈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從而使第二炮兵武器裝備初步形成中程、遠程、洲際導彈基本配套的系列武器裝備,核威懾反擊能力大大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二炮兵的武器裝備,著眼于建設精干有效的戰(zhàn)略威懾力量,重點發(fā)展新型中遠程地地核導彈、新型地地常規(guī)導彈,基本形成了核常兼?zhèn)?、射程銜接的地地導彈武器裝備體系,快速反應、突防攻擊和遠程打擊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三軍威名震四海,銅墻鐵壁壯中華。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窮二白,到20世紀80年代實現摩托化,90年代實現機械化,再到21世紀向信息化轉型,60年武器裝備變遷,60年發(fā)展壯大,現已具備了強大火力突擊、快速全域機動、全維有效防護的作戰(zhàn)能力。特別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神州5號”、“神州6號”和“神州7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有力地帶動了我國國防科技水平的極大提升。而今,在信息時代的新征程上,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乘風破浪,快速跨越,緊緊圍繞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zhàn)爭目標,新型主戰(zhàn)裝備、電子信息裝備和保障裝備協(xié)調發(fā)展,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真正成為保衛(wèi)祖國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