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白蘭
[摘要] 目的 探討遮蓋療法配合視功能訓練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效果。方法 所有患兒就診時檢查視力、眼位、主導眼、眼底、注視性質(zhì)、眼球運動。連續(xù)散瞳3d,每天3次,確定屈光度數(shù),配戴眼鏡雙眼交替遮蓋(3:1d),結(jié)合多媒體刺激軟件進行視覺訓練,每天30min。結(jié)果 治療后視力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視力恢復明顯。結(jié)論 遮蓋治療配合視功能訓練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是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 屈光不正性弱視;遮蓋;視功能7
[中圖分類號] R777.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4-149-02
視覺是通過眼睛感受和處理信息并得出結(jié)果的能力,我們所學習知識75%~ 90%都是通過我們的視覺系統(tǒng)感知的。而弱視則是影響兒童視力最常見的一種眼病。兒童弱視發(fā)育有兩個重要時期,關鍵期2歲前,敏感期8歲前,因此治療弱視的最佳時期為8歲前。弱視對孩子的危害很大,由于雙眼或單眼視力低下,就沒有完善的雙眼視覺功能和精細的立體視覺,如果不及時防治,視力將永久低下,將終生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
自2007年9月以來,我科弱視治療室在采用傳統(tǒng)的遮蓋療法的同時,采用杭州華泰計算機有限公司VISTDN功能治療系統(tǒng),通過電腦技術把視力檢查、三級視功能檢查、弱視訓練同時進行,增視訓練:包括雙眼視力刺激訓練、紅光閃爍訓練、精細目力訓練、融合功能訓練、立體視功能訓練,追隨和掃視功能訓練與電腦游戲相結(jié)合,增加了弱視治療的趣味性,使治療的依從性增強,在增加病兒視力的同時,全面提高視功能。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治療中心2007年9月~ 2008年2月就診的弱視患兒120例,年齡均小于8歲,進行雙眼視功能檢查,包括立體視、融合視、四燈測試、同時視、集合分開視檢查,排除合并其他類型弱視者和有眼球震顫、有眼底病變者及因各種原因預計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
1.2方法
所有患兒就診時,檢查視力,篩選輕度弱視(矯正視力0.8~0.6)40例;中度弱視(矯正視力0.5~ 0.2)40例;重度弱視(矯正視力≤0.1)40例,同時檢查眼位、主導眼、眼底、注視性質(zhì)、眼球運動。10歲前用1%的阿托品眼膏散瞳,每天3次,連續(xù)3d,10歲以后則采用美多麗散瞳,通過多功能驗光機確定屈光狀態(tài),配鏡并堅持戴鏡。
全部患兒配戴矯正眼鏡,瞳孔恢復后開始治療,分別雙眼交替遮蓋(3:1d),結(jié)合多媒體視覺刺激軟件(維視頓弱視治療儀),進行視覺訓練,每天30min;治療前后,均進行三級視功能檢查,1個月復查1次,6個月為1療程,療效評價以1996年4月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工作會議制定的標準,視力進步為治療有效(無效:視力退步、不變或提高僅1行;進步:視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1]。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結(jié)果
治療后視力效果比較見表1。
3討論
屈光不正是引起兒童弱視的常見原因,由于視覺發(fā)育期較高度數(shù)的遠視、近視或散光未能及時矯正,不能將外界物體影像清楚成像在視網(wǎng)膜上,從而導致弱視形成[2]。大量研究證明屈光不正性弱視兩眼無物像融合障礙,一般不引起腦中樞功能抑制[3]。本次臨床資料顯示治療后視力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遮蓋療法配合電腦視功能訓練治療兒童屈光不正性弱視介入了計算機技術和兒童心理學的理念,在科學性的基礎上進行了游戲化;最大程度避免兒童的恐懼和厭煩心理,使治療和訓練充滿趣味性,增加了親和力;適用于低幼及學齡前兒童。進行視功能訓練;極大地克服了傳統(tǒng)方法枯燥、單一、多數(shù)患兒不能堅持的特點,更科學地刺激視網(wǎng)膜視覺細胞的生長,尤其當弱視眼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視力進步停滯時,合理的雙眼視功能訓練有利于視力的穩(wěn)定和提高,縮短治療周期,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值得推廣。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近年來遮蓋療法已有不斷的改進與發(fā)展。我們在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患眼視力的提高,還要對患兒雙眼視覺狀態(tài)有全面的了解,在其合理屈光矯正后選擇合理的遮蓋方式并輔以雙眼視覺刺激訓練,讓患兒視力提高的同時也獲得正常的雙眼視力,這才是我們?nèi)跻曋委煹淖罱K目的。
[參考文獻]
[1] 全國兒童斜視防治組. 弱視的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J].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1996,4:97.
[2] 王小濤,劉隴黔. 雙眼交替遮蓋與單眼部分遮蓋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的療效比較[J]. 四川醫(yī)學,2007,28(8):947.
[3] Hug T. Full-time occlusion compared to part-time oc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mblyopia[J]. Optometry,2004,75(4):241-244.
(收稿日期:200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