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劉新文
[摘要] 目的 探討針灸與中藥并用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方法 中藥治療應在辨證的基礎上,分清寒熱虛實及兼癥,治以和胃、降逆、平呃為主,兼以補虛攻實、溫寒清熱、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方用旋覆代赭湯合丁香柿蒂湯加減;同時配合針刺和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連續(xù)治療1周為1療程。結果 3個療程治療后療效評估結果,其中治愈率57.47%,總有效率達95.40%。結論 針藥結合療法具有明顯緩解膈肌痙攣、降逆平呃作用,無明顯不良反應。
[關鍵詞] 頑固性呃逆;針灸;穴位注射療法;旋覆代赭湯
[中圖分類號] R256.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4-49-02
頑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IH)多發(fā)生于有器質性疾患的患者,常因嚴重影響進食、講話、正常呼吸和睡眠,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IH的發(fā)病機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治療方法較多,但療效不一,筆者近5年來應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頑固性呃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源于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門診或住院患者,87例中男60例,女27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l0歲;病程最短2d,最長20d。原發(fā)疾病包括:腦梗死18例,腦出血13例,冠心病7例,結核性腦炎10例,肺結核3例,胰腺炎4例,膽囊炎3例,慢性胃炎急性發(fā)作10例,慢性腎炎尿毒癥2例,胃癌肝轉移10例,腎腫瘤廣泛轉移5例,腦膿腫所致2例,全部病例均臨床表現(xiàn)為呃逆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控,呈間斷性或持續(xù)性發(fā)作,時間達48h以上,多因精神因素或受涼發(fā)病或器質性病變引起。所有患者均已排除心動過緩、低血壓、心力衰竭,均無藥物過敏及暈針史,均經(jīng)解痙、鎮(zhèn)靜、止嘔等處理不能緩解癥狀。
1.2方法
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停用其他所有治療呃逆的藥物和其他療法,采用針灸和中藥并用方法。
1.2.1針灸治療取穴:常取內關、天突、足三里、膈俞、中脘、攢竹為主穴,隨癥加穴,若肝郁氣滯者,加太沖、期門,用瀉法;胃實者,加內庭、天樞,清熱降逆通便;胃虛者,加胃俞;重癥或惡性病變者,加心俞。操作方法:患者取仰位,局部暴露皮膚,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攢竹穴用1.5寸毫針在睛明直上,眉頭陷中向下斜刺3~5分;天突用28號1.5~2寸毫針從胸骨切跡上緣之內上方向下刺入l~1.5寸,使針感傳之咽部和胸部;膻中用針先平刺,再向下沿胸骨斜刺,使針感向左右放散;內關穴循經(jīng)直刺,行捻轉,提插手法,使酸脹感直達到胃脘部;膈俞用1.5寸毫針平刺,使針刺局部出現(xiàn)酸脹感即可,諸穴留針20~30min,可間歇行針,每次選3~4穴即可。
1.2.2穴位注射常選用內關、足三里、膈俞、中脘、膻中、天突等穴中的2~3個穴位,選用注射藥物有維生素B6或胃復安。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穴位皮膚后,用7號針頭抽取藥液1.5~2mL,分別刺入穴位,出現(xiàn)酸、脹得氣感后,將藥物注入,每穴0.3~0.5mL,在1~2min注射完后行補法出針,注射完畢點壓,創(chuàng)可貼敷貼。每日治療1次,1周為1療程,治療1~3個療程。注意針刺順序為先內關后天突,針刺天突穴時應十分謹慎,必須在患者病情暫緩時進針,同時還要根據(jù)患者體質狀況掌握進針的深度。
1.2.3中藥治療在辨病與辨證的基礎上,分清寒熱虛實及兼癥,治以和胃降逆、平呃為主,兼以補虛攻實、溫寒清熱、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方藥:旋覆代赭湯合丁香柿蒂湯加減;旋覆花15g(包),代赭石20g(先煎),丁香10g,柿蒂10g,竹茹10g,半夏10g,烏藥10g,檳榔6g,黨參12g,木香10g,郁金10g,炙甘草6g,生姜5g。若體質索虛者,脾胃虛寒加黨參、干姜、吳茱萸;氣逆痰阻者,加二陳湯以化痰理氣;胃火上逆者,加石膏、丹皮、黃連清瀉陽明胃火,止嘔;肝郁化火者,加青皮、陳皮、山梔瀉肝解郁止嘔。胃陰不足加石斛、麥冬、北沙參;腹脹、大便秘結則加大黃、厚樸。
1.2.4療效標準依據(jù)《實用內科學》而擬定。痊愈:呃逆癥狀消失,半月后無復發(fā),未留任何后遺證。顯效:呃逆持續(xù)時間及次數(shù)明顯減少80%,或半月后偶有復發(fā);有效:呃逆持續(xù)時間及次數(shù)明顯減少50%,或1周后偶爾發(fā)作。無效:呃逆頻率無改變,癥狀無改善者。
2結果
87例中痊愈50例,顯效18例,有效15例,無效4例;其中1個療程內治愈35例,2個療程內治愈10例,3個療程內治
愈5例,總有效率為95.4%。
3討論
呃逆在《內經(jīng)》中稱“噦”,又稱“噦逆”,中醫(yī)認為呃逆是因氣逆動膈,致喉間呃呃有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控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1],多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正氣虛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所致。嚴重頻發(fā)時可加劇病情,甚至危及生命?,F(xiàn)代醫(yī)學稱為膈肌痙攣。當呃逆發(fā)作頻繁,癥狀典型,持續(xù)時間超過48h,稱頑固性呃逆。既往很多臨床報道針刺和中藥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顯著[2-4],筆者結合針灸和中藥治療頑固性呃逆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分析體會如下。
祖國醫(yī)學認為,呃逆病位在膈,古人責之于胃,病機多由三焦氣機失調,氣逆動膈,胃失和降所致,辨證有寒熱、虛實之證,治以和胃降逆為主。天突穴屬任脈,有寬胸利膈,調暢三焦之功;攢竹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具有平?jīng)_降逆、和胃止呃的特效;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屬土經(jīng)土穴,胃腑下合穴?!峨y經(jīng)·六十八難》中有“合主降氣而泄”之說。足三里能調理脾胃、和中降逆、主治呃逆。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之絡穴,與手少陽三焦經(jīng)相表里,同時內關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與陽維脈相通,善治胃、心、胸及情志失和、氣機阻滯之病變。主治心胸胃疾,有清心絡,通三焦,寧神和胃,理氣降逆之效;膈俞為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功用理氣寬胸,活血通;中脘、膻中均為任脈穴,配內關、足三里主治嘔吐、呃逆;以上諸穴聯(lián)合運用,有解除幽門、膈肌痙攣的作用,達到理氣和胃,降逆止呃之效[5]。
胃復安為多巴胺D2受體拮抗藥,可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區(qū)中多巴胺受體,提高CTZ的閾值;還可直接抑制延髓化學催吐感受區(qū),減少對膈肌的興奮性沖動。同時能促進胃及上部腸段的蠕動,加速胃內容物的排空,使胃內壓降低,減輕對膈的刺激從而發(fā)揮快速止呃作用[6];采用胃復安穴位注射,操作簡便,又可避免靜脈和口服治療用藥所致的不良反應,且穴位注射可使少量的藥液對穴位長時間的刺激,可有效抑制迷走神經(jīng)和膈神經(jīng)的興奮,使膈肌痙攣得以緩解而呃逆自止。
中藥治療以旋覆代赭湯合丁香柿蒂湯加減,方中旋覆花,代赭石下氣消痰,重鎮(zhèn)降逆,配伍丁香、柿蒂、竹茹、陳皮、半夏和胃化痰,降逆止呃,烏藥、檳榔、木香、郁金疏肝行氣,活血和胃,甘草、大棗、黨參益氣和中,共奏化痰降逆、和胃止呃之功。諸藥合用即可扶助已傷之正氣,又可防重鎮(zhèn)之品傷胃,共同達到止呃目的?!冻煞奖阕x》所言,旋覆花能斡旋胸腹之氣,軟堅化痰;而以半夏之辛溫散結者協(xié)助之;虛則氣上逆,故以代赭之重以鎮(zhèn)之;然治病必求其本,痞硬噫氣等疾,皆由正虛而來,故必以人參、甘草補脾而安正,然后痰可消,結可除,且旋覆、半夏之功,益彰其效耳;用姜棗者,病因傷寒汗吐下后而得,則表氣必傷,藉之以和營衛(wèi)也。
總之,頑固性呃逆的發(fā)病機制到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各種治療的作用機制也缺乏大規(guī)模、專門的實驗研究。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患病個體差異較大,療效不一。因此,在治療本病時應注意以下幾點[7]: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尋找致病原因;②針對不同個體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③強調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多種療法結合治療,優(yōu)勢互補,迅速有效地制止呃逆發(fā)作。
[參考文獻]
[1] 周仲瑛. 中醫(yī)內科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30.
[2] 程小平. 針刺治療術后呃逆35例[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07,23(3):58 -59.
[3] 李虹. 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22例[J]. 湖南中醫(yī)雜志,2007,23(3):57-58.
[4] 楚海波,董華麗,李和平,等. 胃復安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45例[J]. 中國中醫(yī)急癥,2OO4,13(10):695.
[5] 王啟才. 針灸治療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1.
[6] 劉志霖,鄭力超,桓桂莉,等. 西咪替丁加胃復安治療腦出血腦梗死后呃逆[J]. 中國臨床醫(yī)生,20O2,30(11):20.
[7] 左毅. 頑固性呃逆的治療研究進展[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6):2591-2592.
(收稿日期: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