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學與北宋詞壇的新變及平衡

2009-01-08 05:28:00朱崇才
文學評論 2009年5期
關(guān)鍵詞:宋學詞壇小詞

朱崇才

內(nèi)容提要宋學相對于漢學,講義理、重實用,其不同學派的種種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對于北宋詞壇的新變以及詞壇各因素的動態(tài)平衡,有重要意義。在宋學思想及其方法的影響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擴大了詞的題材,改變了詞的風格,拓展了詞的價值功能。宋學的各個派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在矛盾的沖突或妥協(xié)中,共同影響著詞的創(chuàng)作和接受。北宋詞壇動態(tài)平衡局面的形成,宋學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學術(shù)思想是影響文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錢穆先生認為,文學的最高成就,來自內(nèi)心修養(yǎng)、情感鍛煉、文化精神三位一體的融凝合一:“故所謂性靈抒寫者,雖出于此一作家之內(nèi)心經(jīng)歷,日常遭遇,而必有一大傳統(tǒng),大體系,所謂可大可久之一境,源泉混混,不擇地而出。在其文學作品之文字技巧,與夫題材選擇,乃及其作家個人之內(nèi)心修養(yǎng)與夫情感鍛煉,實已與文化精神之大傳統(tǒng),大體系,三位一體,融凝合一,而始成為其文學上之最高成就”。學術(shù)思想,即是“文化精神之大傳統(tǒng)大體系”的集中體現(xiàn)。北宋詞壇的發(fā)展與繁榮,亦受到了北宋學術(shù)思想特別是經(jīng)學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為宋代學術(shù)思想精髓的“宋學”,與宋代詞壇有著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關(guān)系。

一文化背景的轉(zhuǎn)換:義理與實踐精神

“宋學”是對于宋代學術(shù)思想主要方面的一個概括。宋學是相對于漢學而言的。宋學“指的是,在對古代儒家經(jīng)典的探索中,與漢學迥然不同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學風”。與漢學相比,宋學一是以義理之學取代了章句之學,二是將學術(shù)探索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為經(jīng)世致用之學,從根本上改變了時代的文化思想面貌及精神實質(zhì)。

在這一新的文化背景籠罩之下,北宋詞壇發(fā)生了種種新變。這些新變與宋學的上述兩個特點有密切的聯(lián)系。義理之學的思想方法,使北宋詞在流連光景、寫景抒情之余,也有了對于宇宙社會人生的種種思考,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思想方法,使北宋詞在風花雪月、羈旅行役之外,又增加了邊塞、和戰(zhàn)、朝政、民生、學問、事功等經(jīng)世濟民的廣闊內(nèi)容。小詞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己小我之事,不再僅僅抒寫個人情懷遭遇,它開始有了更深沉的思想性。不僅如此,北宋大詞人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同時也是政治家、學問家、思想家,其政治實踐、學術(shù)思想,不但引起小詞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的擴大,也引發(fā)了其風格的嬗變和價值功能的拓展。有此種種變化,小詞的功能,不再僅供花前月下用助嬌嬈之態(tài),而也可用以言志抒懷、明理載道、習術(shù)問學,乃至心靈歷煉、人格修養(yǎng)。

北宋是一個學術(shù)思想空前繁榮的年代。宋學既有區(qū)別于漢學的整體特征,而其不同時期,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不同學者,又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各不同的宋學分期與學派。一般認為,宋學可分為三期:1,形成期,慶歷(1041--1048)前后,以范仲淹為核心;2,發(fā)展期,嘉祐占至元祐(1056--1094)年間,有荊公(王安石)、溫公(司馬光)、蘇蜀(三蘇)、關(guān)(張載)洛(二程)四大學派;3,演變期,南宋(1127—1279),有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浙東(呂祖謙、陳亮、葉適)等三大學派。其中北宋中后期的學派尤為眾多,學派間的關(guān)系尤為復雜。這些眾多學派,有著相同或不同的思想、方法,政治主張、文藝觀、價值觀;那些對中國文化及中國文學影響至深的學人們,對于“詞”這一有別于一般詩歌的新文體,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態(tài)度。他們的學術(shù)思想,從不同的層面或角度,或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或相互制約,相反相成;在矛盾的沖突或妥協(xié)中,各種因素互為消長,互為依存,共同影響著詞的創(chuàng)作和接受。

二詞作題材的擴大:邊塞、懷古與政治

北宋前期詞壇,以柳永、張先、宋祁、晏殊等人為代表,在題材上還沒有擺脫花間或李后主創(chuàng)作格局。如果沒有新的重大因素的進入或影響,沒有新的文化思想的沖擊,沒有政治的、社會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北宋詞壇,也許會像在其之前的晚唐五代宋初這百余年—樣,不論是在題材上、風格上還是在功能及內(nèi)在精神等方面,都不會有大的發(fā)展變化,仍然會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圈子內(nèi),依慣性沿著既有道路走下去。但是,歷史在此時此地提供了新機遇。北宋文化,在中唐以來的漸變基礎(chǔ)上,相對于唐型文化,終于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從中古走向近世,從唐風走向宋調(diào),從漢學走向宋學。相應地,北宋詞壇也在文化學術(shù)的影響帶動之下,完成了從花間、后主最終到蘇軾新變的的飛躍。

中唐以降,社會失序,儒道沉淪,信仰動搖。晚唐五代宋初士人,或失節(jié)改志,或流連光景,歌兒舞女,樂享天年,就是這一代知識分子的主要追求。北宋范仲淹作為學界領(lǐng)袖、朝廷重臣,與其門下賢士諸如“宋初三先生”(胡璦、孫復、石介)及李覯等人,起而振之,初步形成了以重名節(jié)、本仁義為主要標志的初期宋學。作為一種新學術(shù),宋學的思想方法,由于范仲淹崇高的人格力量,以及其諸多門下賢士在教育人才、弘揚學術(shù)方面的實績,對北宋中后期包括詞壇在內(nèi)的文化格局,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首先表現(xiàn)在題材上。范仲淹作為初期宋學的組織領(lǐng)導者,是將宋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用于小詞的第一人。其《漁家傲·秋思》云:“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标P(guān)于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過程,北宋魏泰《東軒筆錄》卷11記載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由此可見,《漁家傲》并非是范仲淹即興偶然單獨之作,而是有意識、有計劃的“一組詞”,其目的是“述邊鎮(zhèn)之勞苦”。

在詞學史上,這組詞對于詞作題材的擴大,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范仲淹題解》:“從詞史的角度看,范仲淹的《漁家傲》是蘇軾、辛棄疾詞派的先聲。當時在朝的達官貴人,像晏殊。宋祁、歐陽修等也都愛寫詞,但他們認為詞跟詩不同,詞要寫得柔婉和細致纏綿。他們詞作的題材局限在‘綺筵公子、繡幌佳人的狹隘的生活圈子里……”

范伸淹在題材方面的開拓,首先得到了歐阻修的響應。上引《東軒筆錄》又云:“及王尚書素出守平?jīng)?,文忠亦作《漁家傲》一詞以送之,其斷章曰:‘戰(zhàn)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顧謂王曰:‘此真元帥之事也!”由此可見,盡管歐陽修大多數(shù)詞作的題材確實“局限在‘綺筵公子、繡幌佳人的狹隘的生活圈子里”,但歐陽修與其他達官如晏殊、宋祁等人不同的是,他也是初期宋學的建立者之一,他的思想與范仲淹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將小詞用于花間尊前的同時,歐陽修也將其用于治國平天下的偉大事業(yè)中。

在范仲淹、歐陽修的基礎(chǔ)上,王安石、蘇軾等人進一步擴大了詞作的題材。

王安石是宋學在北宋中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學術(shù)為帝王師、為天下先,其“荊公新學”,主導了嘉祐之后整個北宋學術(shù)達60年之久。荊公新學的要點,是以對儒

家學說的重新解釋,作為改革現(xiàn)實政治的工具。1059年,王安石上仁宗萬言書,正式提出他的變法主張。十年后的1068年,王安石進京越次人對,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拉開了影響中國社會歷史大變革的序幕。這十年,正是王安石在思想上學術(shù)上的準備時期。作于這一時期的《桂枝香》、《南鄉(xiāng)子(自古帝王州)》等詞,也是王安石學術(shù)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在范仲淹《剔銀燈》(昨夜因看蜀志)等詞作的基礎(chǔ)上,成功地將傷今懷古、天下興亡等政治方面的“重大題材”,引入了小詞這一領(lǐng)域?!耙羺蝺伤ノ?,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祗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尹呂尚代替雪兒囀春鶯,成為小詞的新主角,這正是荊公新學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王霸論””的詞學版。

比王安石小15歲的蘇軾,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詞壇新變。據(jù)《景定建康志》、《草堂詩馀》等引《古今詞話》載:“金陵懷古,諸公寄詞于《桂枝香》,凡三十馀首,獨介甫最為絕唱。東坡見之,不覺嘆息日:‘此老乃野狐精也!”蘇軾借此指王安石思想深沉,修煉有為,詞作老到。作為思想家,他們有著不同的學術(shù),作為政治家,他們有不同的路線,但作為詞人,對于利用小詞作為修身傳道之具,他們卻心有靈犀。蘇軾正是在王安石的基礎(chǔ)上,徹底解放了詞在題材方面的一切束縛,使得詞之一體,成為與普通詩歌一樣“無事不可人”的文學樣式。

三詞作風格的嬗變:雄壯、疏雋與深婉

與其題材相適應,以柳、張、宋、晏為代表的北宋前期詞壇,在風格方面,仍然也籠罩在晚唐五代遺風之下。范仲淹在擴大詞作題材的同時,也嘗試用一種新的風格來表現(xiàn)這種新題材。如果說,“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還留有晚唐五代的痕跡,那么,“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之雄壯,“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御街行》)之開闊,“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定風波》)之蘊藉,實際上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擺脫了花間后主詞風,而透露出某種新的風格傾向。

如上所述,稍晚于范仲淹的歐陽修既是宋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之一,也是北宋詞壇自舊調(diào)生發(fā)新風的關(guān)鍵。作為兼具政治家、宋學家、文學家三重身份的歐陽修,雖然“修仁義誦六經(jīng)”是他最主要的大業(yè)盛事,但文學創(chuàng)作卻正是他用以表達政治意志、人格修養(yǎng)、哲學思考的主要工具——不論是表達政治失意還是政治宏圖。為使文學適應“修仁義”的需要,就必須改革文風。南宋朱熹曾批評歐陽修不過是“文人”,思想“淺”,深度不夠”。這是站在理學家立場上看問題,夸大了文學與思想的矛盾。實際上,對于歐陽修來說,經(jīng)學與文學雖然有巨大的差異甚或矛盾,但這兩者相互間卻也有著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的一面。歐陽修并非“只是以吟詩飲酒戲謔度日”,而是把文學作為“自立”的事業(yè)來做,他要用包括小詞在內(nèi)的文學來表達他的思想。前引南宋陳傅良《溫州淹補學田韶》在論及宋代“士大夫之學”時即以范仲淹、歐陽修、周敦頤為“三變”:“歐陽子出,而議論文章,粹然爾雅,軼乎魏晉之上?!瓕W者經(jīng)術(shù),遂庶幾于三代,何其盛哉!”除了上述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組詞,歐陽修的許多詞作,在習見的光景流連和對于時間流逝的嘆息中,也有了對于對象世界的初步思考。例如:“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采桑子》組詞)、“一覺年華春夢促,往事悠悠,百種尋思足。煙雨滿樓山斷續(xù),人閑倚遍闌干曲”(《蝶戀花》),等等。誠如劉揚忠先生所言:“盡管在他的主觀意識和實際創(chuàng)作中詞還基本上是‘艷科和‘小道,但他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了對詞風、詞體革新的嘗試。比起固守傳統(tǒng)的晏殊,……(歐陽)有的詞篇已轉(zhuǎn)變了單純應歌和專寫艷情閑情的功能,而開始直接抒寫士大夫的‘逸懷浩氣了。”正因如此,歐陽修的詞風便具有了“疏雋開子瞻,深婉開少游”的雙重性,前者如《朝中錯》(平山闌檻倚晴空),后者如《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的探索和革新是北宋詞風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之一,因其在文壇具有至高地位,便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

蘇軾在范仲淹,歐陽修的基礎(chǔ)上,將宋學經(jīng)世致用的現(xiàn)實精神與小詞委婉曲折的表達方式相融無間地結(jié)合起來,從而將一種消費性娛樂性的小詞,徹底地改變?yōu)橐环N特殊的言志抒懷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詞總的風格傾向。馮蒿庵將“疏雋”屬于子瞻,而將“深婉”專屬少游,其實只是看到了蘇軾詞的一個側(cè)面。如果說,蘇軾《臨江仙·辛未離杭至潤別張弼秉道》。我勸髯張歸去好,從來自己忘情。塵心消盡道心平?!嘎剠窃綀筘S登。君王如有問,結(jié)襪賴王生”等等,仍然是賦詩言志式的直接訴求,那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diào)歌頭》)、“天豈無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等等,則正是詞體的特殊性所在——“深”而“婉”。深,在于其有了思想內(nèi)容或政治含義;婉,在于其表達方式的委婉曲折。

四價值功能的拓展:外王、內(nèi)圣與義理

范仲淹《漁家傲》詞,不同于前代詞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對于小詞價值功能的拓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體現(xiàn),是將宋學所發(fā)揚光大的孔孟“仁義”之道,首次引入了詞壇。

范仲淹作為一代名將,對于西北戰(zhàn)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抗敵最前線的戰(zhàn)將,戰(zhàn)而勝之是他的主要任務,為了勝利,為了政治需要,統(tǒng)帥會毫不猶豫地犧牲士兵和戰(zhàn)區(qū)百姓的生命。對于戰(zhàn)爭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范仲淹來說,戰(zhàn)爭并不是一切,因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對于天下蒼生有著深切關(guān)懷的仁者。作為“仁者”,范仲淹重視武力而不濫用武力,武力只是具體事功,而仁義道德才是根本。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提及的一件事頗能說明問題:“當康定用兵時,(張載)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范文正公。公一見,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勸讀《中庸》?!狈吨傺椭允撬枷爰叶⒎鞘且话愕膽?zhàn)將或一般的文學家,即在于他的遠見卓識,在于他將這種遠見卓識貫穿于包括文學藝術(shù)在內(nèi)的日常政治及社會生活之中。

范仲淹的《漁家傲》原是組詞。與偶然之作的“只曲”不同,組詞一般都是有計劃、有目的、有功利色彩的精心結(jié)撰。范仲淹作為防守西北的邊帥,創(chuàng)作這組詞的目的,顯然是想利用小詞這一流行的文化形式,通過軍伎的表演,“述邊鎮(zhèn)之勞苦”,慰勞跟隨自己出生入死、歷經(jīng)艱辛的廣大士卒。作為一種消費性的文體,這組詞的出現(xiàn)對于詞體的價值功能具有劃時期的意義。它的意義在于,小詞價值功能的指向,從此不再僅僅是達官貴人或失意文人的眼中淚心中事意中人,不再僅僅是上層社會文化中對于宇宙人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嘆息,也不再僅僅是自首不能回朝的將軍,而是包括了社會最底層的“征夫”們在內(nèi)的全

天下所有的“人”。在范仲淹存世的5首詞中,有4首以“白發(fā)”、“淚”、“相思”、“愁”為主要意象。這些意象在字面上與晚唐以來的花間、后主詞并無二致,但實際上卻大有不同。范仲淹詞中的這些意象,當然也有感慨個人遭遇的成分,但更重要更多的內(nèi)容則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愁與淚。這正是“氣節(jié)”,“仁義”在小詞中的具體體現(xiàn)——這是對天下所有人,包括對“將軍”和“征夫”,當然也包括敵對雙方及第三方(如羌人)普通百姓的同情和關(guān)懷。

這是詞壇也是文壇的一個重大變化。詩言志,詩緣情,但這志這情。以前多半是一己之志之情,而范仲淹則是要用文學為天下蒼生請命,具體地說,就是用小詞為前線的士兵演唱。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這正是歷代經(jīng)學所傳承下來的儒家仁者精神,是《離騷》、漢樂府民歌和杜甫詩歌的光榮傳統(tǒng)。范仲淹將其用于詞這種消費性文體及娛樂場合,這是詞體價值功能的一大轉(zhuǎn)變。

如果說,范仲淹將小詞成功地運用于“外王”,那么,王安石則在“外王”之外,又將小詞有意識地運用于“內(nèi)圣”。荊公新學中不但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用世思想,也有管仲商鞅的王霸之道,又融入了佛道兩家的思想觀念。王安石存詞29首,除《謁金門》(舂又老)等極少數(shù)的一兩首之外,沒有兒女情長,沒有風花雪月,而幾乎全部是這些思想觀念的表達。以詞說禪,以禪說理,為現(xiàn)實服務,為政治服務,正是此一時期王安石學術(shù)思想及文學觀念的主導方面?!懊┪輸?shù)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王安石《漁家傲》),心靜并非無塵,只是不到而已,欲塵不到,有外界“春風”自掃并不是最重要的,關(guān)鍵還是“愿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王安石《望江南》)。這正是披上了佛家外衣的“內(nèi)圣”工夫。

蘇軾在王安石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將小詞用于外王內(nèi)圣的各個層面,并大有發(fā)展深化。與王安石不同,蘇軾在“烏臺詩案”后已很少再作政治詩,而是將這一部分內(nèi)容,移入詞體中。另一不同之處在于,蘇軾的“外王內(nèi)圣”詞,多用極為隱晦深婉曲折的方式寫成,但又示人以端倪,使人心知肚明而又不必或不能坐實。例如本是懷念兄弟兼發(fā)牢騷的“明月幾時有”一詞,神宗讀后,卻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嘆。,可見其鍛煉之功。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蘇軾《定風波》、《歸去來引》等作,也可看作是《東坡易傳》“推闡理勢……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多切人事”的一個生動注腳。

政治隱喻與人格修養(yǎng),正是蘇軾拓展小詞價值功能的兩個重要方面。這一拓展并非僅就其客觀效果而言,而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能動行為,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將小詞納入“詩教”的范圍,作為“經(jīng)世致用”的工具。蘇軾自己對此有清晰的說明。例如,涉及朝廷政治的:“承喻慎靜以處憂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读ā吩~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七夕》詞示錄呈?!鄙婕叭烁裥摒B(yǎng)鍛煉的;“吾兄弟俱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nèi),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如何如何!記得應舉時,見兄能謳歌,甚妙。弟雖不會,然常令人唱,為作詞。近作得《歸去來引》一首,寄呈,請歌之?!?/p>

在這里,學術(shù)思想與文學形式,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同一事物的兩個側(cè)面。宋學所注重的“義理”,也以各種形式,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滲入了小詞——范仲淹《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昨夜因看蜀志”詞,頗具歷史滄桑之感;王安石《漁家傲》饋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已有老莊虛無之義,而其《雨霖鈴》“浮名浮利何濟,堪留戀處,輪回倉猝”,雖然出自柳永,但已有意識地和世俗拉開距離。至蘇軾,則以理入詞,以詞說理,使宋詞自宋詩之后,成為“義理”的一種表達工具。夏承燾先生《《東坡樂府箋>序》云,“杜、韓以議論為詩,宋人推波以及詞,若山谷、圣求、坦庵、竹齋諸家之論禪……溯其源實出于坡《如夢令》《無愁可解》……曹公、謝客,好摭經(jīng)子入詩。在詞,則坡之《醉翁操》《西江月》Ⅸ浣溪沙》為其權(quán)輿?!眳切芎拖壬唧w舉出《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等詞,認為都是“情理俱勝之作”。五詞壇生態(tài)的平衡:角色、思想與學派

北宋詞壇百花燦爛、豐富多彩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詞壇生態(tài)中形成了“動態(tài)平衡”的格局。所謂動態(tài)平衡,是指形成平衡的各個要素,通過矛盾各方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互為消長的變化之中,不斷建立一種新平衡的動態(tài)過程。這一動態(tài)平衡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詞人多重身份所引起的矛盾價值觀的平衡;學術(shù)思想與文學話語形式的平衡;不同的宋學學派相互對立的文學觀及詞學觀所形成的平衡。

北宋前中期詞壇上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些對詞學歷史進程起決定性影響的大詞人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同時也是大學者、大思想家、大政治家。他們兼有學者、思想家、政治家和詞人的多重身份。作為學者、政治家,他們是儒家經(jīng)學和道統(tǒng)的繼承人和革新者、發(fā)揚者;作為詞學家,他們又充當了填寫這種消費性文體并對之進行創(chuàng)造性革新的藝人。多重的身份角色,決定了他們在詞學價值觀方面的矛盾性。魏泰《東軒筆錄》卷5有一段對話很能說明這一矛盾性:“王荊公初為參知政事,閑日因閱讀晏元獻公小詞而笑曰:‘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平甫(安石弟安國)日:‘彼亦偶然自喜而為爾。顧其事業(yè)豈止如是耶!時呂惠卿為館職,亦在坐,遽曰:‘為政必先放鄭聲,沉自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鄭聲,不若遠佞人也?!背踝x這段話,似乎王安石是反對為相而作詞的。其實不盡然。王安石實際上處于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他在此前已“下?!弊髁硕嗍自~作,現(xiàn)在自己也作了副相(名為副,但實為主政者),其時正受皇上托負,肩擔改革大任,他之所以在百忙中仍顧及小詞,且舉前朝宰相之作小詞為例,一是有為己之為相而作詞辯護的意思,一是用這種自嘲的方式,希望他最為倚重的弟弟和學生,能夠?qū)τ谒倪@種矛盾心態(tài)給予同情之理解——大家都認為作小詞不利于朝政大業(yè),但既然已經(jīng)作了,如果不學晏殊去寫那些兒女情長無可奈何風花雪月,如果能用小詞為治國平天下服務,那就再好不過了,因為小詞畢竟是一種人人喜聞樂見的流行樣式?!皟?nèi)圣”的修養(yǎng)鍛煉是一個比較艱苦而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對于日常生活起居頗有些個性甚至怪癖的王荊公,使用別人愛昕愛看,自己也很是喜歡很是擅長的小詞來兼作外王(王霸之業(yè))、內(nèi)圣(心性修養(yǎng))之具,豈非兩全齊美!于是,多重身份所引起的角色沖突,通過對于小詞在題材、風格、功能等各方面進行改造而得到了消解,從而達到了矛盾中的動態(tài)平衡。

對于王安石來說,其學理層面上的“性情統(tǒng)一論”,是這一動態(tài)平衡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如前注中所引,王安石對當時的學術(shù)思想作出的兩大貢獻,一是“王霸論”,一

即為“性情統(tǒng)一論”。錢穆先生對此有精辟闡述:“佛家本求出世,盡可弗思弗慮。儒家主張淑世,即思不出其位尚須矯正,應該無所不思。情思相生,卻不能說有思無情。故必主張情非惡,始可把人生紐轉(zhuǎn)到積極正面來。在西方文藝復興時代,把人生由靈魂挽轉(zhuǎn)到肉體。同樣有似于北宋之初期,如徐積、劉敞諸人,都主張人情非惡,都要駁擊茍子。當知如此立論,始可由釋轉(zhuǎn)儒。荊公在此方面亦有大貢獻。他的性情論,亦在駁斥李翱的性善情惡論。他說‘喜怒哀樂未發(fā)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樂發(fā)于外而見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性情一也?!颂幥G公主張性情一體,……人生萬不能不發(fā),抑且無時不發(fā),然則如何充善去惡,正當在此未發(fā)已發(fā)之際下工夫?!G公主張性情一,情亦可以為善,如此則一般性善情惡的意見已推翻,使人再有勇氣熱情來面對真實人生,此乃荊公在當時思想界一大貢獻?!碧K軾《東坡易傳》的性情論,亦主張“情者,性之動也。溯而上至于命,沿而下至于情,無非性也。性之于情,非有善惡之別也。”其《水龍吟》“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有著“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的背景,正是“有勇氣熱情來面對真實人生”的具體事例?!皦綦S風萬里,尋郎去處”,忠君憂民。存于心”之理性也;“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個人遭遇而所生情也,性與情,在這首楊花詞中達到了矛盾中的平衡。

學術(shù)思想與文學話語形式之間的矛盾及平衡,不只表現(xiàn)在“性”與“情”的關(guān)系上,詞作為文學話語形式。多以“言外之意”表現(xiàn)其蘊涵,這種形式必然地與表達學術(shù)思想所要求的明確性、清晰性和邏輯簡單性產(chǎn)生矛盾?!皯z水靜,愛云閑。便忘還”(王安石《訴衷情·和俞秀老鶴詞》),似乎是要終老云水之間了,但“忘還”只是暫時忘記,而不是不還,“還”是遲早的事,“塵自擾,性長閑。更無還”(王安石《訴衷情》),則似乎真是宣告不還了,但這并非是王安石的真正本意,在內(nèi)心深處,他其實并不認同“長閑”,而是或多或少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那個讓他羈絆一生的塵世,那里畢竟有他的改革大業(yè)·這種閑云野鶴的生活,不過是“內(nèi)圣。的工具之一,他想通過修身養(yǎng)性而達“內(nèi)圣”境界,而內(nèi)圣的最終目的,卻是要“還”到外面的塵世,做一番外王的事業(yè)。

不同的宋學學派,可能有著不同甚至對立的詞學觀。范仲淹、王安石將小詞視為外王內(nèi)圣之具,歐陽修則用“側(cè)辭艷曲”來評論溫庭筠詞,并且自己也多有“舊約前歡”(歐陽修《浪淘沙》)之類的詞作。蘇軾則將小詞看作是不能正常寫作詩歌情況下的“備用品”,并且以是詩的“高度”來衡量小詞的價值。

對寫作小詞持激烈批評態(tài)度的是二程。二程作為宋學中的“理學”一派,對包括小詞在內(nèi)的文學藝術(shù),都不以為然?!抖踢z書》卷18:“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為文,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志局于此,又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也。書云:玩物喪志。為文亦玩物也?!庇衷疲骸扒胰缃裱阅茉姛o如杜甫,如云‘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欵欵飛,如此閑言語,道出做甚!”作文作詩尚且是閑言語害道,何況艷詞小曲。故南宋劉克莊總結(jié)說:“為洛學者皆崇性理而抑藝文,詞尤藝文之下者也。”

二程對于詩詞的態(tài)度,集中代表了北宋時期的一種社會文化心理傾向。韓縝對晏幾道“損有余之才,補不足之德”的規(guī)勸,世人對柳永、周邦彥的批評,乃至一般輿論對小詞的偏見,都是這一文化心理傾向的反映。雖然詞作家們對這些批評表面上顯得并不在意,但這一社會文化心理傾向?qū)τ谠~壇的長期影響乃至壓力卻不可小覷。袁文《甕牖閑評》卷5記述:“程伊川一日見秦少游,問:“天若有情,天也為人煩惱。是公之詞否?”少游意伊川稱賞之,拱手遜謝。伊川云:“上穹尊嚴,安得易而侮之!”少游慚而退。這一故事,朱熹編《二程外書》卷12引周憲(程門一再傳弟子)《震澤語錄》、王懋《野客叢書》卷20、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6《(題)黃孝邁長短旬》、卷111《(題)湯埜孫長短句及四六》等文獻一再提及,可見不大可能是二程一系門生所捏造。蜀洛兩黨,反唇相譏,原本互不相讓,且秦詞用李賀詩典故,并沒有怠慢侮辱上天的意思,但面對程伊川的質(zhì)問,秦觀卻多少有些心虛。因道學家一本正經(jīng),說得義正辭嚴,不能不使人有所忌憚。這種秉承“文化傳統(tǒng)”或“政治正統(tǒng)”,訴諸人類良知底線的批評指責,不論是對于王安石、蘇軾。還是對秦郎、小晏,都會產(chǎn)生一種有形無形的巨大壓力,都會形成詞壇上的一種制約力量,在影響詞壇的各種因素之間形成“必要的張力”,從而維持詞壇的生態(tài)平衡。二程等人對于文學藝術(shù)的指責當然沒有什么道理。但也不是沒有價值。沒有這一壓力及制約,詞壇可能將只有柳永秦郎小晏,甚至無限制地向淫靡之音傾斜,而有了這一張力,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促使詞壇向“復雅”即恢復“詩教”傳統(tǒng)的方向努力,或者至少是在口頭上和輿論上向這一方向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二程們對于詞壇的偏激批評,并不一定對詞壇造成什么實質(zhì)性的危害。在北宋,二程理學只是宋學的一個支派,它既不是王學那樣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也不是像后來南宋時候的理學曾經(jīng)一度處于的壟斷地位。在北宋思想文化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作為官方學術(shù)。是荊公之學,作為民間學術(shù),則是蘇蜀之學。洛學可以說是勢力較小的一支,因此他們只能靠穿戴“幅巾大袖”等“行為藝術(shù)”來表示與眾不同,靠發(fā)表迂闊甚至極端言論以引人注目。但沒有了他們,北宋詞壇也許就沒有像現(xiàn)在所看到的那樣熱鬧。

一種學術(shù)思想,便是那一時代的人,在那一社會環(huán)境中,對社會人生問題的一種新的解說。解說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有多種形式,學術(shù)思想是主要的形式。作為新興的流行歌曲的小詞,也是一種解說形式。學術(shù)與小詞,解說形式雖然不同,但要解說的社會人生問題卻是同一個對象。不同的解說形式之間會有相互影響。宋學對于宋詞的影響,正表現(xiàn)在上述幾個主要方面。

責任編輯:張國星

猜你喜歡
宋學詞壇小詞
青島市老年大學書畫作品展示
老年教育(2022年9期)2022-11-15 09:48:40
區(qū)域CGCS2000坐標獲取的歐拉矢量法
基于鉭酸鋰薄膜襯底的聲表面波諧振器
清代中后期詞壇對蔣捷及其《竹山詞》的接受——以常州詞派為核心
半小時漫畫宋詞之振興詞壇溫庭筠
船山與宋學關(guān)聯(lián)的再探討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6
坐過站
小詞不可小覷:as的用法
兩宋閩地詞壇松散性探析
元祐詞壇的詞體特征論新探
军事| 汶川县| 休宁县| 天峨县| 旺苍县| 太湖县| 星座| 思茅市| 海阳市| 台南县| 连城县| 新竹县| 得荣县| 甘孜| 休宁县| 高唐县| 克拉玛依市| 靖边县| 七台河市| 华容县| 墨竹工卡县| 双牌县| 神农架林区| 嘉义县| 敦煌市| 堆龙德庆县| 泾川县| 三原县| 清水县| 牟定县| 平原县| 津南区| 达孜县| 漳浦县| 岳普湖县| 荔浦县| 清水河县| 防城港市| 沙雅县| 关岭|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