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為掃除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文盲,更好地開展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有關部門著手擬定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第23次會議通過《關于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漢字簡化方案),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因為后來又有“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所以史稱為“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至今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已經(jīng)有53年之久,但半個多世紀以來,“繁簡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年和今年的全國政協(xié)會議,連續(xù)有政協(xié)委員遞交關于恢復使用繁體字的提案,“繁簡之爭”這把火似有越燒越旺之勢。
一、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提出的背景
漢字屬于表意性文字,其字形結(jié)構以標音表義為特征,這就使得漢字的筆畫日益繁多起來。筆畫繁多的字,在交流使用中有諸多的不便,所以漢字中許多筆畫繁多的字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筆畫少的叫做簡體字,簡體字一般不被官方認可,只流行于民間,因此又叫俗體字。
1909年,中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陸費逵在《教育雜志》上發(fā)表《普通教育當采用俗體字》一文,建議整理漢字,主張簡化,這篇文章被認為是近代簡化字運動的開端。1922年,國學大師錢玄同的《減省現(xiàn)行漢字的筆畫案》被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tǒng)一籌劃委員會通過,此案指出:“文字本是一種工具,工具應該以適用與否為優(yōu)劣之標準。筆畫多的,難寫、費時間,當然是不適用。筆畫少的,容易寫、省時間,當然是適用?!薄案挠闷匆羰侵伪镜霓k法,減省現(xiàn)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治標的辦法實是目前最切要的辦法。”提案主張把這種過去只通行于平民社會的簡體字,正式應用于一切正規(guī)的書面語上。1935年春,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組織“手頭字推行會”,選定第一批手頭字300個。在簡體字運動日益發(fā)展的形勢下,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這個簡體字表是錢玄同主持編寫的《簡體字譜》草稿中的一部分。但該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對,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達了“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的訓令,標志著民國時期簡化字運動的夭折。
但是,簡化字運動在民間仍舊繼續(xù)進行著,特別是在解放區(qū),到處都可以看到簡體字。它們出現(xiàn)在人們手寫的稿子和各種印刷品上,人們稱之為“解放字”。隨著解放區(qū)的擴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國,在群眾中為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的提出及推行
新中國成立以后,漢字簡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正式成立,并選舉吳玉章為主席。協(xié)會成立后,人們對于新文字的熱情遠遠高于漢字簡化,不到半年時間,就收到全國各地近百種新文字方案。然而,流傳幾千年的文字和讀寫習慣,說改就改,談何容易?許多有識之士主張先從簡化漢字著手進行中國的文字改革。
1950年7月,吳玉章在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干部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其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當時編制的原則是:整理已經(jīng)通行的簡體字,必要時根據(jù)已有簡體字的簡化規(guī)律加以適當補充,所選定補充的簡體字,以楷體為主,間或采用行書和草書,但注意容易書寫和便于印刷;簡體字的選定和補充,以最常用的漢字為限,不是每一個繁難的漢字都簡化。后經(jīng)過征求意見,決定根據(jù)“述而不作”的原則,于1951年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并于3月25日設立漢字整理組,開始著手擬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漢字整理組的專家采用普遍通行的簡體字為主,輔以草書楷化的方法,選定了在群眾中比較流行的700個簡體字,擬出第一稿。但是毛澤東認為這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guī)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guī)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shù)量也必須大大減縮,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只有從形體上和數(shù)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
根據(jù)毛澤東的指示,專家們開始大量搜集草書簡體字的資料,研究簡化規(guī)律,對常用字進行簡化。同時,精簡字數(shù)的工作也開始進行。廢除那些不必要的字義、讀音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字形上有些許差別異體字,無疑是精簡字數(shù)最主要的途徑。但是,由于在規(guī)范字的選擇中意見不一,為了穩(wěn)妥起見,1953年底漢字整理組選定了338個流傳最廣,筆畫也比較簡單的簡體字,擬出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二稿。
300多個簡體字顯然不能滿足簡化漢字的需要,經(jīng)過研究,專家們認為只能依靠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來擴大簡體字的數(shù)量。簡化過程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許多根據(jù)草書而簡化的筆畫沒有更好的楷書寫法,于是索性根據(jù)行草的寫法把它們收入了簡體字表。1954年2月收錄了1634個簡體字的《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三稿擬出。因為此稿簡體字增加過多,出版印刷部門一時難以適應,所以漢字整理組又先后更改了幾稿。最終,在《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基礎上,經(jīng)反復研究和多方聽取意見,于1954年底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后又經(jīng)多次修改,《漢字簡化方案》最終于1956年1月30日在國務院第23次會議上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2月1日始在全國推行,11月教育部發(fā)出《關于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
《漢字簡化方案》分三個部分:①798個漢字簡化表草案;②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草案;③漢字偏旁手寫簡化表草案。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簡化字260個,包括230個簡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個偏旁類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簡化字95個;1958年推行第三批簡化字70個;1959年推行第四批簡化字92個,另外附錄了54個簡化偏旁。四批合計517個簡化字,其中有30個是《漢字簡化方案》之外的偏旁類推字,而《漢字簡化方案》中還有28個沒有推行。
后來,這個方案根據(jù)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此表分為3個表。第一表收錄了352個不作偏旁的簡化字,第二表收錄了132個可作偏旁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收錄了1754個簡化字,是應用第二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基本上是對《新華字典》收錄的8000個漢字進行類推簡化,共計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偙硗膺€有兩個重要的附錄:一個是被看作簡化字的異體字表,一個是國務院批準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簡化字總表》旨在解決《漢字簡化方案》的一些缺點和不足,是我國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集大成者。
三、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社會效果
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個漢字從平均16.03個筆畫減省到10.3個筆畫,學習起來和書寫起來都方便了許多; ②消除了一批異體字; ③構造更為合理,比如“償”容易讀成“shǎng”,變成簡體字“償”后就不會誤讀了;④在掃盲試驗中,簡化字掃盲的效率比繁體字掃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第一次簡化字運動也存在一些問題:①有些字簡化的不合理; ②有些繁體字該簡化的沒有簡化。也正因此,國家自1956年發(fā)文規(guī)定使用簡體字以來,繁簡之爭從未停止過。
四、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提出及夭折
1966年到1971年,漢字簡化工作處于停滯狀態(tài)。1972年3月,中國科學院設文字改革辦公室,文字改革工作開始恢復。當年7月,文字改革辦公室開始擬定《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并廣泛征集群眾中流行的簡化字。1973年,國務院同意恢復“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名稱,歸國務院科教組管。1975年,文改委擬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77年,文改委在廣泛征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擬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修訂稿,收錄了簡化字853個。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開始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第一表中248個簡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國統(tǒng)編教材一律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第一表字,開始推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但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沒有規(guī)律地簡化了一些字,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漢字,如把“雕”和“刁”并為一個字。此外,漢字的整體局面被“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沖擊后,剛剛恢復平靜,又受到“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沖擊,弄得有些混亂。因此,從1978年開始,人們反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呼聲越來越高。1978年8月,全國報刊都停止了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第一表中的簡化字。
從1980年起,有關機構開始修訂《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直持續(xù)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訂完善的時候,被政府廢止了:1985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zhuǎn)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xiàn)象的請示,并在通知中明確指出“1977年12月20日發(fā)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自本通知下達之日起停止使用。”這個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的失敗。
第二次簡化字運動的效益非常有限。其規(guī)模遠不及第一次簡化字運動,群眾基礎也趕不上第一次簡化運動,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簡化字運動,因而其產(chǎn)生的效益不大。第二次簡化字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問題。其中關鍵的一點是社會條件不成熟時,不應人為的急于求成。因此,1992年11月6日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批轉(zhuǎn)國家語委關于當前語言文字工作請示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確指出今后對漢字簡化應持慎重態(tài)度,使?jié)h字保持穩(wěn)定,以利社會應用。
作者單位:蘇州職業(yè)大學教育與人文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