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用“無與倫比”一詞為奧運會打了高分,2008年北京奧運會滿載著贊譽成功地閉幕了。如今公眾的奧運熱情也正在逐漸消退,熱鬧之后的平靜往往讓人有了更多的思考。北京奧運會從申辦成功那一刻就一直備受關注。而從2005年開始奧林匹克教育才大密度、大聲勢、有組織地展開。其豐富的活動一時間成為媒體關注和追逐的焦點。然而,如今奧運會結束了,奧林匹克教育是否就成為政府履行當初承諾的一個應景之作,奧運會后奧林匹克教育是否還能繼續(xù),在教育領域究竟還能發(fā)揮什么作用?事實上,《“北京2008”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中早已對奧林匹克教育遺產進行了五個方面的預期:“一是培養(yǎng)一代理解奧林匹克精神、了解奧林匹克知識、具有國際視野和文明禮儀風尚的青少年學生;二是建立一批以奧林匹克教育為特色的示范學校;三是形成一套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機制;四是留下一批進行奧林匹克教育研究的機構;五是留下一批紀念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學生和教師作品。”而且這5個方面的遺產如今也歷歷在目。奧林匹克教育遺產在教育領域究竟是作為靜態(tài)的存在,還是作為動態(tài)的傳承,目前未見教育部門出臺任何有關發(fā)揮奧林匹克教育遺產作用的具體辦法、計劃或規(guī)定。
應景之嫌難避免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當初《主辦城市合同》中要求:“奧運會組委會應努力宣傳包括國際奧委會執(zhí)行委員會倡導的社會、教育、美學與道德方面內容的奧林匹克主義,以及奧運會這一國際體育盛會的運動成績的發(fā)展。”而北京也在《申辦報告》中承諾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組委會將舉辦一系列的傳播教育活動,從而使奧林匹克精神在中國4億青少年中得到最廣泛的普及?!倍敝?005年才逐漸見到節(jié)奏緊密、聲勢浩大的奧林匹克教育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何況556所奧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中就有200所是北京的學校,除去北京全國范圍僅有356所奧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相對于整個中國這個數(shù)字似乎有些微乎其微,另外210所“同心結”學校也全部是北京市的學校。這其中難免不讓人感到奧林匹克教育是政府一哄而上的應景之作。
事實上,正如當年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一樣,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開展也要依據(jù)實際情況,也沒有可以完全套用的模式,盡管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一些具體做法可以借鑒,比如:在中小學開設每周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