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綜合療法;腰椎間盤突出癥;體會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3-0012-02
筆者自2003年~2006年采用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20~30歲2例,31~40歲15例,41歲~50歲50例,51~60歲10例,60歲以上23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71歲,平均年齡38歲;有腰部外傷史者80例,無任何誘因者20例;單側椎間盤突出70例,雙側椎間盤突出7例,中央型椎間盤突出23例;單純腰痛60例,腰腿痛皆有者40例,腰脊柱側彎2例,跛行17例,前屈受限61例,后屈受限97例,棘突間旁側壓痛伴放射痛70例,感覺障礙者3例,肌力減退者12例,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者7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87例。100例均行常規(guī)腰骶椎攝片及腰椎間盤CT掃描,97例可見有突膨出物壓迫硬脊膜囊及神經根。3例CT檢查未見椎間膨出者。行MRI檢查,見有突膨出物壓迫硬脊囊及神經根,其中L3~L4椎間盤突出者10例,L4~L5椎間盤突出者78例,L5~S1椎間盤突出者12例。所有患者的診斷及證候分類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分為血瘀證60例,寒濕證20例,濕熱證4例,肝腎虧虛證16例。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內服 肝腎虧虛證:治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藥用:獨活20g,山藥、杜仲、茯苓各15g,山萸肉、牛膝、當歸、白術各10g,桑寄生12g,黃芪60g,全蝎10g;血瘀證:治法:補腎益氣,活血通絡。藥用:獨活20g,茯苓、杜仲各15g,白術、當歸、赤芍、三棱、莪術、牛膝、威靈仙、白芍各10g,川芎6g,紅花10g,全蝎10g;寒濕證:治法:補腎活血,散寒除濕。藥用:蓁艽、當歸各15g,獨活、羌活、桑寄生、赤芍、杜仲、牛膝、熟地、茯苓、白術、桂枝、白芍各10g,全蝎10g;濕熱證:治法:補腎活血,清熱除濕。藥用:茯苓25,黃柏、生地、黃芩、牛膝、山藥、蒼術、茵陳、三棱、枸杞各10g,桑寄生、木瓜、當歸各12g,杜仲15g,全蝎10g,烏梢蛇15g。每天1劑,分3次服,3周為1個療程。
2.2 針灸 針刺環(huán)跳、委中、殷門、腎俞、足三里、昆侖、三陰交穴,交替刺左、右側穴,1日1次,每次30min,連續(xù)針刺3周。
2.3 骨盆牽引行骨盆牽引,牽引重量20~25kg,每次30~60min,每天1次,連續(xù)牽引3周。
2.4 推拿 采用以下步驟施行推拿治療:①拍擊法:患者俯臥,術者用掌根部拍擊腰及雙下肢,使肌肉放松,來回拍擊6~8次。②牽抖法:患者俯臥,一助手把持患者雙腋部,術者持緊患者雙踝部,向上牽引并抖顫腰部二十余次,抖顫時軀體呈波浪式運動。③腰椎過伸法:患者臥位,術者用雙手有節(jié)奏按壓腰部,使腰部振動,再用雙手大拇指重疊用力按壓突出的椎間盤部位,同時兩助手握著患者的小腿和雙踝部用力向上抬舉,使腰過伸,腰部離床約10cm,分別抬舉3~4次。④屈膝屈髖旋腰法:患者仰臥,屈膝屈髖,一助手按患者雙肩,術者雙手握住患者的小腿上部,作順時針方向旋轉髖關節(jié)3~4周,后將下肢向下撥伸,待患者大腿與床面接近水平時,術者快速用力向下壓,聽到“喀噠”聲響即可。⑤脊柱側板法:有脊柱側彎者施行此法?;颊吒┡P位,術者用拇指抵住腰脊柱凸出的一側。助手抱住雙下肢向脊柱側彎的反方向水平側扳,反復2~3次,直至脊柱正直為止,每天1次,每次30min,連續(xù)3周,手法宜輕柔。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優(yōu):自覺腰腿痛癥狀消失,活動正常,恢復全日工作。良:自覺腰腿痛癥狀明顯減輕、行走正常,能堅持工作。差:全部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100例中,優(yōu)65例(其中41例為初發(fā)病),良28例,差7例,總有效率為93%。
4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機理是在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纖維環(huán)變脆的基礎上,可因一次急性腰扭傷或長期反復損傷,導致椎間盤后緣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從破裂口突出,造成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到擠壓,而出現神經根受壓迫癥狀。突出物對周圍軟組織壓迫刺激,造成局部軟組織無菌性炎癥、充血、水腫,更加重對神經根的壓迫。中醫(yī)辨證屬本虛標實,治宜扶正祛邪,益氣活血通絡,補腎填精,標本同治。
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骨盆牽引治療作用機制是使椎間隙增大,關節(jié)突關節(jié)拉開并使椎間孔擴大,從而解除對神經根的擠壓。使椎間盤間隙產生負壓,并使后縱韌帶緊張,纖維環(huán)的張力發(fā)生變化、對突出部分髓核組織產生周邊壓力,使髓核有還納趨勢,有利于突出物部分還納或改變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由于椎間隙及椎間孔的擴大,消除神經根通道在椎間孔管部分的狹窄,解除了神經根內及其周圍組織微循環(huán)障礙,使缺血、缺氧、充血水腫得到改善,從而起到消除神經根及周圍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的作用。手法治療可解除淤滯、調理筋骨、解除腰椎間關節(jié)紊亂。手法治療可使突出的髓核變位、變形,即改變了突出髓核與受壓神經根的位置關系而不再壓迫或減輕壓迫神經根和硬脊膜。臥位休息與腰肌功能鍛煉:早期主要強調臥床休息,減少應力對病變椎間盤的刺激、降低椎間盤的壓力。待癥狀緩解后,指導病人進行腰背肌鍛煉,增強椎管外組織的穩(wěn)定性,防止突出復發(fā)。筆者還強調癥狀消失后,繼續(xù)臥床休息20~30天,以利椎間盤破裂口的恢復,降低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