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25—0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復雜的發(fā)生在結、直腸部位的炎性疾病,其病程遷延,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病31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齡16~76歲,平均51歲;病程1月~20年。乙狀結腸鏡見腸粘膜充血水腫13例,血管紋理模糊不清11例,黏膜糜爛4例,點狀出血10例,炎性增生2例。其中伴有貧血8例,低蛋白血癥5例,關節(jié)炎6例,眼損害2例,腎臟病變1例。將6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對照組31例。
1.2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在成都全國炎癥性腸病會議制定的本病的最新診斷標準確診,結腸鏡見:腸粘膜紋理模糊、紊亂充血、水腫、易脆、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亦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病變明顯處可見彌漫性多發(fā)糜爛潰瘍。慢性病變者可見結腸袋囊變淺、變鈍或消失,假息肉及橋形黏膜等。鋇劑灌腸檢查:黏膜粗亂及(或)顆粒樣改變;腸管邊緣呈鋸齒狀或毛刺樣,腸壁有多發(fā)性小充盈缺損;腸管短縮,袋囊消失呈鉛管樣。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1)口服中藥:白術10g,白芍15g,陳皮6g,防風10g,柴胡10g,薏苡仁30g,金銀花12g、焦山楂10g,黃連15g,桃仁10g,炒麥芽30g,甘草6g,赤石脂15g,水煎服。若濕重加蒼術、茯苓、澤瀉;里急后重加木香、檳榔;氣滯血瘀加丹皮、丹參;久瀉不止加烏梅、石榴皮。每日2次,每日1劑,連服14天為1個療程。(2)灌腸:藥用白頭翁20g,青黛6g,白及15g,吳茱萸15g,丹參20g,黃柏20g,五倍子10g,水煎至400mL,過濾后每次120mL,最多不超過150mL,重癥患者加錫類散保留灌腸,藥液在腸內(nèi)存留6h以上,每日2次。14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藥2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同時口服美沙拉秦3~4g/天,3次/天。重癥靜滴甲強龍40mg/天,7天后改為口服氫化可的松5mg,3次/天。
2.2對照組 單純用西藥柳氮磺胺吡啶4~6g/天,口服,4次/天。
2組同時補充液體,糾正水電解質(zhì)、糾正貧血、糾正低蛋白血癥等支持療法。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內(nèi)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治療組完全緩解17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完全緩解11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4%。
4、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粘液便或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其癥狀輕重不一,容易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難愈?;颊吲R床表現(xiàn)多不典型,以輕、中度患者多見。關于本病的發(fā)病機理,多數(shù)學者認為本病以遺傳因素,感染和環(huán)境因素通過啟動腸道免疫和非免疫系統(tǒng),使腸粘膜對抗原呈高敏反應。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zhì),最終導致腸粘膜慢性炎癥和組織損傷。
在中醫(yī)古籍文獻中,并無“潰瘍性結腸炎”這一病名,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不一,而對本病病名存在多種提法,如“泄瀉、腹瀉、便血、腸風、痢疾、休息痢、滯下、臟毒、腸游”等,在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的病名定義中,本病的中醫(yī)病名是“大瘕泄”?!吨形麽t(yī)結合內(nèi)科學》中指出本病關鍵是脾胃功能障礙,脾虛濕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其病因病機包括感受外邪、勞倦內(nèi)傷或飲食不慎、情志失調(diào)、脾腎陽虛等方面。本病發(fā)生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感受外邪等導致脾胃、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機紊亂,氣滯血瘀,腸膜及脈絡受損,濕熱內(nèi)蘊,與氣血搏結,化為膿血。痰濁內(nèi)生則便中夾帶粘液,久病則氣損及陽、脾。腎陽虛、寒熱錯雜,反復發(fā)作。發(fā)病早期與脾胃、腸有關,后期涉及腎。因此本病以脾胃虛弱為本虛,以濕熱蘊結、瘀血阻滯、痰濕停滯為標實的本虛標實病。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重慶會議上將本病分為大腸濕熱證、脾胃氣虛證、脾腎陽虛證、肝郁脾虛證、陰血虧虛證和血瘀腸絡證。筆者認為本病初起以濕熱證為主,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證候,病久則多為正虛。另外,臨床可根據(jù)結腸鏡下粘膜情況,并結合癥狀分型,即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如結腸鏡下見腸粘膜紅腫、糜爛,辨證多為濕熱內(nèi)蘊型;如鏡下見粘膜蒼白水腫,多為脾胃虛弱型。筆者根據(jù)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行氣止痛、寒熱兼治的原則,口服藥以痛瀉要方為主藥,按照患者具體情況或疾病的不同階段隨癥加減,靈活應用,通過機體內(nèi)部的整體調(diào)節(jié)而治療全身病變或局部潰瘍;中藥保留灌腸使藥物直達病所,可避免上消化道酸堿度和酶對藥物的影響,保持藥物性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促進潰瘍愈合。另外配合西藥標本兼治,本療法中西醫(yī)結合,起效快,副作用少,特別是對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比單用一種方法治療療程明顯縮短。拓展了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了進一步手術治療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