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親公主不少。但在歷代和親公主中,最為悲慘的大概就是這位天寶四年(745年)被派去北方和奚族人和親的宜芳公主。談起和親來,人們經(jīng)常感嘆的是王昭君,但王昭君作為一個宮女,如果沒有和親一事,最有可能的結(jié)局就是終老宮中,正所謂“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赡苓€不如遠(yuǎn)嫁更好些。而且她雖遠(yuǎn)在他鄉(xiāng),青家獨立,但畢竟是平安到老而死。雨這位年僅十幾歲的宜芳公主被迫到北方,和蠻族頭目翼王和親后,沒有過半年,這些北方狼族就起兵叛唐,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將唐朝的公主殺掉祭旗!于是可憐的宜芳公主,就這樣慘死在刀下。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的外甥女,姓楊。臨時被冊封為“宜芳公主”。唐玄宗的姐妹中,長寧公主嫁的是楊慎交,他們的女兒,也應(yīng)該算是唐玄宗的外甥女。所以宜芳公主極有可能就是楊慎交和長寧公主的小女兒。長寧公主是韋后親生,韋后被殺后,她雖然沒有被誅殺,但也被驅(qū)出京城,她那豪闊無比的府第也被沒收和變賣?!昂陀H”這差事,絕不3cfbade69c50743dc95acb51c5ead7cb是什么好事,所以在唐朝鼎盛時沒有皇帝親生女兒去和親的。尤其是北方的這些蠻族,忽降忽叛,更是危險。因此這倒霉的差事,就安排到楊家小妹妹頭上了。兩唐書中的記載,此時她父親楊慎交已經(jīng)死了,母親長寧公主又改嫁了,真可謂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退一步說,即便是她母親想幫她說話,但“勢敗體云貴,家亡莫論親”,又能如何呢?皇帝的圣旨一下,誰又能違抗?
太監(jiān)們捧著黃綾鑲裱的圣旨來了,她被加封為“宜芳公主”,她和親族們一起歡呼叩謝皇恩。宜芳公主是沒有選擇的,如果可能的話,她寧愿不要這個“公主”的頭銜,她寧愿像長安市里普普通通的貧家女孩一樣過荊釵布裙的生活,平平凡凡地嫁一個老實厚道的男人,彼此相濡以沫,直到終老。
然而,這一切對她來說,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了,她只好坐上車,像一只稚嫩的小白兔被裝進(jìn)籠子,送去那天高地遠(yuǎn)的草原,在她的印象中,那里是可怕的狼窩。可以想象,充滿悵惘的她肯定是整日以淚冼面,在經(jīng)過“虛池驛”這個地方停留歇息時,宜芳公主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于是提起浸透了淚滴的墨筆,在驛站的墻上題下了一首詩:出嫁辭鄉(xiāng)國,由來此別難。圣恩愁遠(yuǎn)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然而,現(xiàn)實比她意料中的更悲慘,她甚至沒有機(jī)會在沙塞邊隅中漸漸老去,也沒有太多的日子,登高南望她的故鄉(xiāng)——大唐的長安。六個月后,她就慘死在胡人的刀下,紅粉嬌女,血濺黃沙。也許對于宜芳公主來說,長痛不如短痛,于她倒是一種解脫。
和親之舉,雖說對于和平是有一些好處的,但是片面地夸大“和親”的作用也是不客觀的。金城公主雖嫁到吐蕃,中宗還破格送上“大嫁妝”——河源九曲,但唐代和吐蕃的戰(zhàn)爭還是不斷,而對于被派去和親的公主來說,往往是一出人生慘劇。唐詩中有不少詩句就竭力抨擊和親一事,比如詩人李山甫就在詩中說:“誰陳帝子和蕃策,我是男兒為國羞?!庇忠员黄群陀H的公主本人的口吻說:“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辈恢滥切┪奈浯蟪悸犃藭粫诡伳?
胡漢恩仇,碧血黃沙,彼此的爭斗廝殺中,多少人化為了白骨冤魂。有時候人是無法掌握自已命運的,只好任由歷史的旋渦將其卷入吞沒。對于“宜芳公主”這個名字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然而藏在故紙堆里似乎毫無聲息的宜芳公主的一生是那樣的可憐,從那首詩里,我們依然能感覺到當(dāng)年她那泉涌一般流出的熱淚。
編輯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