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 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問題。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能夠追問自身的存在意義。對自由意志的思考意味著人開始走向了對人自身的絕對尊嚴、絕對權利和絕對責任的自覺確認與自覺承擔。近世西方以自由意志和個體選擇作為道德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從倫理精神本性上來說是正當合理的。但是,自由意志與道德“應該”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悖反關系,即:道德“應該”既以自由意志為前提又需要克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與道德“應該”的這種悖反關系,實際上反映了個體與社會本體的二律背反處境。在生活世界中,道德“應該”的選擇在相當程度上受偶然性情景和存在性事實的影響,也與個人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相聯(lián)系。自由意志作為道德“應該”既是絕對的,又是歷史的。自由意志與道德“應該”形成的劃界關系乃為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
關鍵詞 自由意志 道德 應該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8)04-0016-07
“我應當做什么?”這是康德談到的哲學“四大問題”之一(注:康德在《邏輯學講義》中這樣寫到:“在這種世界公民的意義上,哲學領域提出了下列問題:1.我能知道什么?2.我應當做什么?3.我能夠期待什么?4.人是什么?形而上學回答第一個問題,倫理學回答第二個問題,宗教學回答第三個問題,人類學回答第四個問題。但是從根本上說來,可以把這一切都歸結為人類學,因為前三個問題都與最后一個問題有關系。”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5頁。)。這一問題可以引申為這樣的倫理學問題:如何才是“應該”的?道德上的“應該”由什么決定?自由意志素來被認為是道德評價和道德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具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體在道德實踐中因為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因而要背負道德責任的重荷,也由此彰顯出行為主體高尚的人格和人性的尊嚴。但是,自由意志并非行為主體選擇道德行為或不道德行為的絕對根據(jù)。哪些事是應該做的?哪些事是不應該做的?是否應該對某事承擔道德責任?這些道德“應該”既與人的自由意志不可分割(否則就無道德“應該”可言,一切皆由必然性決定),又不能完全認為是因這“一個理由所引起”的(否則道德責任便淪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迫使道德主體的自由意志成為一句空話)。如何確定道德實踐中的“應該”是行動哲學和倫理學領域中一個基礎而重要的問題,也是道德活動的邏輯起點,貫穿于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的始終,也規(guī)定和制約著倫理學中諸如“善”與“惡 ”、利己與利他、個人與集體等關系問題的解決,可以說是道德哲學從而也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一 、自由意志作為存在之存在性意義
哲學視閾中的存在性意味著哲學言說的起點,意味著哲學闡釋系統(tǒng)的第一個事實或第一原理,是超越因果系列的本有或原初之性。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意指自由意志乃為人與生俱來擁有的一種生命沖動或能力,是人之為人的原始根據(jù)。對于自由來說,胡適曾認為中文里的自由是指“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做主;西方的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從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來。依此來看,自由就意味著沒有外在障礙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行為?!鞍凑兆约旱囊庵具M行的行為”的說法就將自由這個神圣意義的詞匯賦予了人這個存在物。非生物、植物、動物都不存在自由問題。 “從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來”的自由就是通常所說的消極(或外在)自由;“由于自己”的自由則是一種積極(或內(nèi)在)自由。自由與意志緊密相連,而與知(認知、理解)、情(愿望、理想)的關系則較意志為遠。王海明先生在他的“論自由概念”一文中曾舉例說,我的腿跌斷了,但是,看見別人踢球,我便也極想望去踢;可我卻不能按照我想望的去踢:由此顯然不能說我無踢球的自由,而只能說我無踢球的能力。人只有在他認為有能力做某事時,才會有去做某事的意志,也才會顯示出自由的意義。比如你的腿是好的,你有踢球的能力卻因其它阻力或障礙的存在而不能去踢球,你的目的(意志)無法實現(xiàn),這時我們就可以說你是不自由的(注:參見王海明著:《論自由概念》,《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因此,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非想望進行的行為??梢哉f,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意義。在心理學的概念中,意志是指人有意識地確定目標、根據(jù)目標調(diào)節(jié)和支配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過程;而哲學意義上的意志,其最基本的內(nèi)涵是人的內(nèi)在欲求,是生命的沖動與渴望。意志面對自由的存在意義,則是人對自由的堅守和祈望。自由意志即由生存欲望生成的一種能力,是人的一種類本質(zhì),是原始的、也是本原的。一個人擁有自由意志,就是賦得了這樣一種權能,能夠把自己意愿什么和不意愿什么完全置于自己的意志支配之下,根據(jù)自己的意志決斷,而不必以他者的意志為根據(jù)。
作為存在性意義上的自由意志的思想緣起于古希臘哲學。可以說,蘇格拉底以德爾斐神喻“認識你自己”為導引,打開了通過心靈的內(nèi)在原則來推知外在世界的窗口。柏拉圖的理念學說以及對靈魂中理性、激情和欲望的區(qū)分,為我們描述了自由意志的意義圖景。亞里士多德以“更愛真理”的態(tài)度審視了他的老師柏拉圖的理念說,認為個別事物的存在是“第一實體”,從而使個體存在有了獨立身份,這種思想為自由意志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而真正對“自由意志”的概念作出描述的是伊壁鳩魯。伊壁鳩魯認為,原子會脫離直線而偏斜,而且這種偏斜恰是原子更本原的性質(zhì)。原子偏斜理論否認我們的世界是出于某個至善的目的而被制造的,這個世界擁有太多的缺陷,不可能是神圣的造化,它只能是原子偶然的、散漫的和徒然的運動碰巧達成的一種排列方式。自由的根據(jù)進入到原子的運動當中,自由意志被看成構成萬物的第一因,它永遠在自然因果律之外,且永遠不進入因果律,自由意志的本體地位得以確立。伊壁鳩魯曾經(jīng)以一種悖論的方式對上帝的至善至能提出了質(zhì)疑:“上帝或者希望消除所有的惡事而不能,或者他能而不愿意;或者,他既不愿意又不能;或者他既愿意也能。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的話,他是軟弱——這與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帝能而不愿意的話,他是惡毒——這同樣與自由的品格相沖突;如果上帝既不愿意又不能的話,他就既惡毒也軟弱,因此就不是上帝;如果上帝既愿意又能——這唯一符合上帝,那么,惡事到底從何而來?或者說,他為什么不拿開這些惡事?”(注:參見趙林著:《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世界哲學》2006年第3期。)伊壁鳩魯?shù)倪@個悖論成為奧古斯丁畢其一生所要解答的問題。
奧古斯丁從基督教教義出發(fā),對罪與責的根據(jù)與來源進行了哲學意義的追問,開顯出人的超驗性存在即人的自由意志。在《論自由意志》中,奧古斯丁指出,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受蛇的引誘,偷吃了伊甸園善惡樹上的果子,違反了天條,被上帝降罪并逐出伊甸園,于是有了人的“第一罪”,而這“第一罪”成了人類共同的“原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人被賜于了自由意志這種能力。人是按必須遵從上帝的旨意被造的,但同時人也被賦予了自由意志。上帝在造人時,也知道他會受誘惑,但是,由于上帝給了人自由意志,使他有能力經(jīng)受住誘惑,能夠?qū)θ魏握T惑說“不”。事實上,人的自由意志既可能對誘惑說“不”,也可能選擇接受誘惑。人的“偷食禁果”其實蘊涵著這樣的意義:一是人不再聽上帝的話了,人以自由的意志挑戰(zhàn)了上帝的權威;二是人自己想成為上帝,想擁有像上帝一樣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因為上帝造人時,雖然要求人必須服從上帝的意旨,但同時給人以自由意志,因而把人是否愿意服從上帝的權利交給了人自己,因此,上帝對人背棄天條的行為進行定罪,并施以懲罰才是有理由的、正義的。對“原罪說”的信仰和理解隱含著對人的自由意志的覺悟,而這正是人的存在問題。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切事物都是善的,包括自由意志在內(nèi)。上帝之所以把自由意志賜予人,是因為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人就不可能正當?shù)厣睿筒豢赡艹阶匀皇挛锼裱谋厝恍远蔀檎嬲娜?;人濫用自由意志來作惡錯不在上帝,而在人本身。他把罪惡與自由意志聯(lián)系起來,并且把自由意志提高到人之為人的根本。沒有自由意志,人就不可能正當?shù)厣?,不可能超越一般自然物而成為萬物的靈長。罪惡生于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
關于自由意志及其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康德可謂是集大成者??档轮赋觯按笞匀话牙硇院鸵岳硇詾榛A的自由意志賜給了人類”(注:參見趙林著:《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世界哲學》2006年第3期。)。自由(不受他人意志的束縛)是屬于每一個人的,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惟一的原始權利,是人的存在和本質(zhì)的體現(xiàn)??档滤v的自由有兩重含義,一是指人具有的選擇的能力,不為必然性所支配,能夠在多種選擇面前作出抉擇,從而使人有了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使意志有可能擺脫感性欲望的束縛,這是消極的自由;另一種是積極的自由,指的是意志的自律,即法則由自己制定并自覺的遵循。康德說:“有意選擇行為的自由,在于它不受感官沖動或刺激的決定。這就形成自由意志的消極方面的概念。自由的積極方面的概念,則來自這樣的事實:這種意志是純粹理性實現(xiàn)自己的能力。但是,這只有當各種行為的準則服從一個能夠付諸實現(xiàn)的普遍法則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注: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13頁。)。積極的自由是遵守自己所立的普遍法則的自由即自律。意志的自律構成全部道德法則的唯一原理,也構成遵守這些法則的全部責任的根據(jù)??档聻槿祟惖牡赖略O立了三個基本的準則:“普遍立法”(只照你能意愿它成為普遍律令的那個準則去行動)、“人是目的”(無論是對自己或?qū)e人,在任何情況下把人當作目的,決不只當作工具)、“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當作普通立法的意志,即自己為自己立法)。這三條道德律令的原理是同一的,它們從不同角度指向著一個中心——自由。道德律令作為普遍必然的絕對命令,主要規(guī)定的是道德律令的形式,是一種避免不公的方法,要每一個人都按其行事,它的本質(zhì)是自由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談的是道德律令的內(nèi)容,要求承認他人與你同樣有目的,要尊重他人的愿望和決定的權利,道德行為應為了幫助實現(xiàn)這些目的而行動,而不是僅把他人視為利用的工具,人作為理性的存在是自由的;意志自律則是自由的直接表現(xiàn)和高級形式,是人的本質(zhì),也是人的真正的存在,是道德評價和道德責任的基石。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脫開了道德領域的一切經(jīng)驗欲望、感性因素,把自由作為本體理念提了出來,使其成為道德律令的先驗基礎。但是,自由并不只是與人無關的先驗理性而已,它還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展示在日常的道德事實之中,從而凸現(xiàn)出“自由”的尊嚴。因此,一方面,自由既是絕對命令的根源和依據(jù),是道德律令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道德律令又是自由體現(xiàn)出來的途徑,自由離開了道德就不能被人感受到。所以康德說:“自由是道德法則的存在理由,而道德法則是自由的認識理由?!保ㄗⅲ骸犊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