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350年的意大利比薩斜塔聞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比薩斜塔的斜,是塔身整體的斜。單從塔體來看,每一處結(jié)構(gòu)還都是橫平豎直,中規(guī)中矩的。
在南靖縣境內(nèi),有一處堪與比薩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號稱“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建造年代,較比薩斜塔僅晚十幾年。
歪而不倒
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是游土樓必到的一處景點,站在觀景臺上,俯瞰下面,5座土樓圍攏在一起,4個圓形土樓圍著一個方樓,難怪被稱作“四菜一湯”。
從田螺坑往下4公里,就來到了裕昌樓,村頭立的牌子上寫著“最古老土樓”。
第一次走進這樣的土樓,著實讓人吃了一驚,這里沒有一根柱子是垂直的,所有的木構(gòu)件都東倒西歪著,最大的傾角達到15度,似乎一陣風(fēng)吹過來,它們就會轟隆一聲倒下。
不過,700年來,裕昌樓就是這樣,有驚無險,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是誰建造了這歪七扭八的土樓?如此“粗制濫造”的建筑為何能700年不倒呢?
盡管裕昌樓名聲在外,但是當(dāng)?shù)厥窌鴮ν翗墙ㄔ旆椒ǖ挠涊d上卻寥寥無幾。55歲的樓主劉純維一口普通話,介紹起這座樓來頭頭是道。
裕昌樓,始建于1308年,真可以算得上是土樓的“老祖宗”。與它同時期的北京元大都城墻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風(fēng)化得所剩無幾,而裕昌樓卻東倒西歪地保留了下來,而且至今還有人居住,難怪被人稱為福建土樓之母。
為什么從二樓往上,整個樓體竟然沒有一根柱子是垂直的呢?
“我們這棟樓像半成品,我們是真正的土樓”,劉純維說。
700年前,土樓的建造技術(shù)還沒有完全成熟。傳說在1308年,5個家族合伙修建裕昌樓,工匠的伙食由每家輪流負責(zé)。然而輪到其中一家做飯時,居然在飯菜上偷工減料。于是工匠師傅心生不滿,故意量錯了梁柱的尺寸,使得二樓以上歪七扭八。為此,5家一起找工匠理論,而工匠卻推托說:是地基沒打好,才出了問題……
這個流傳了700年的故事,如今已無從考證。但是據(jù)考察,造成裕昌樓東倒西歪的直接原因在于當(dāng)年工匠對墻基尺寸計算失誤。因為墻體本身是梯形的,越往上墻體越窄,所以木構(gòu)件的尺寸也應(yīng)該相應(yīng)修改,而工匠們忽視了這一點,導(dǎo)致從第二層往上的木構(gòu)件尺寸出現(xiàn)了偏差,每一層都往一個固定方向傾斜。但聰明的先人巧妙地避免了樓的坍塌,盡管二樓以上每根柱子都是傾斜的,但是最頂部和最底部的柱子都在一條線上,也就是說重心并沒有偏移。就好像雜技演員把歪歪扭扭的椅子壘得再高,它的重心肯定還是在一條線上的??胺Q土樓建造上的奇跡。
數(shù)字電視村
隨時好像要倒下的裕昌樓不但沒有倒下,后來又經(jīng)歷過大地震,屋斜墻裂,傾斜達15度,卻墻斜屋不倒,至今依然如故。走在樓梯上,游客通常會很小心自己的步履,惟恐樓身倒下,但當(dāng)?shù)厝藚s如履平川,灑踏走過,毫不在意。
東倒西歪的裕昌樓700年不倒,究其根源主要功勞還要歸功于這厚厚的夯土墻。就像打一把寶劍一樣,要千錘百煉才能使其鋒利,壘墻亦然。它的承重靠的是墻,實際上,木頭柱子受力很小,支撐的只是樓板的重力而已。
當(dāng)年,工匠們夯實墻體所耗費的時間,現(xiàn)代人再也沒有了耐心,也因此,如今,這樣墻體制作已經(jīng)絕跡。
福建地區(qū)每年降雨充沛,裕昌樓歷經(jīng)700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雖然外墻遍體斑駁龜裂,但是高達18米的墻體并沒有明顯的變形。
現(xiàn)在,裕昌樓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但是幾百年前,土樓內(nèi)的居民也從來不用去樓外打水,每個土樓內(nèi)都有水井,裕昌樓所在地勢西高東低,西邊居住的20多戶,每家廚房內(nèi)都有一口水井,水深約1米,井水清澈甘甜,可直接飲用。一個土樓里有如此多的水井,這在整個福建土樓中是較為罕見的。
整體傾斜破舊,裕昌樓看起來卻是元氣沛然。南靖是中國的數(shù)字電視縣,土樓所在的小山村,能接收到100多個頻道,住在東倒西歪的土樓里,一點也不影響當(dāng)?shù)厝肆私馐澜纭?br/> 因為土樓“申遺”,裕昌樓的名氣越來越大,“東倒西歪”反而成了一種特殊的景色。今年大年初三,裕昌樓一天的參觀人數(shù)攀升到了1000多人。人們趕到這里,就像看比薩斜塔一樣,就是想看一看700多歲的裕昌樓究竟是怎么個東倒西歪法。
看過裕昌樓后,來自比薩斜塔故鄉(xiāng)意大利的一位專家評價說,不要說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一座老土樓700年防火防盜,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