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莊嚴(yán)、肅穆的北京人民大會堂響起交誼舞的優(yōu)美舞曲。
這是一個信號,一個跳舞解禁的信號!
春天首先舞動起來
交誼舞曾經(jīng)作為“資產(chǎn)階級腐朽生活方式”而長期遭禁,那年竟在國家政治中心人民大會堂突然跳了起來。
而此后,慶祝建國30周年的大型舞會,又在人民大會堂以更高規(guī)格、更大規(guī)模來舉行。王朔有幸參加了那次盛會——后來成為作家的他在《我的幾個國慶節(jié)》一文中回憶說:“1979年,建國30周年,我在青島海軍的一小船上當(dāng)水兵,回家探親,家里有一張人民大會堂國慶聯(lián)歡晚會的票,讓我去了。無數(shù)穿戴時髦的青年男女在跳華爾茲,大廳里響徹《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這樣的圓舞曲和中國民樂改編的《喜洋洋》、《步步高》等舞曲。我不會跳舞,我穿著軍裝,我說不出我有多壓抑,我感到世道變了,我和我身上這身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令我驕傲的軍裝眼下都成了過時貨?!?
很多人有與王朔相同的感覺。人們普遍感到解禁的不僅僅是跳舞,更有近乎僵化的肢體和思想。
于是,頤和園開始有青年踏著“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的音樂節(jié)拍起跳;圓明園的露天舞場也有朦朧詩人的代表北島、芒克以及第五代導(dǎo)演何群等出場;一些時髦姑娘還結(jié)伴去香山植物園的櫻桃溝跳舞……
“舞會:進口設(shè)備,專業(yè)伴奏,票價10元”,成了那時常見的廣告牌,那近1米見方的大“舞”字,總是立在影劇院、俱樂部、文化館的大門口,吸引路人駐足。10元的門票對當(dāng)時工資只有幾十元的人們已不算便宜。但這類集體舞會不是純粹商業(yè)性質(zhì),而是半公益性質(zhì)的。這些單位辦舞會只是做了一項該做的工作。
猶如冬天凍僵的肢體正逢滾滾暖流。此時年輕人對跳舞的渴望近乎癡迷和瘋狂,他們就像魚躍入水中,在音樂的波浪中開始盡情舒展自己的夢想。雖然腳步還有些凌亂,一時還擺脫不了那些有形或無形的束縛,甚至還有男對男、女與女同性學(xué)跳舞或獨自抱著椅子而動的尷尬,但畢竟已開始了艱難的起步;雖然樂曲還有些單調(diào),服飾還有些破舊,與舞伴之間的距離還受一些限制,但畢竟是跳舞的開始。
從解禁跳舞這樣的“軟文化”入手,推動思想文化的大解放,無疑也是決策者的睿智所在。
熱舞:彰顯個性的時代
一只小鳥“迷路”剛飛入一家迪斯科舞廳,就一頭掉了下來,為什么?聲音太大,想用翅膀捂住耳朵,一時竟忘了飛翔,就掉了下來。
這樣的“黑色幽默”說明:迪斯科從踏上中國大地的那一刻起,就點燃起了青年的所有激情。迪斯科舞的打擊樂與舞者的喊叫聲已達到了浪潮般的程度。人們用夸張的肢體語言展現(xiàn)著自己的叛逆和活力。直到今天,青年人還是喜歡借著迪斯科的狂野節(jié)奏反叛千篇一律的整體劃一。
但不同的是,而今舞蹈有了更多的個性選擇,舞蹈不只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種對美的表達和追求:當(dāng)音響設(shè)備已成家庭中的尋常之物,周末舉辦家庭舞會成為了城市人娛樂、交往的一種方式;當(dāng)健身休閑成為一種生活理念,在城市社區(qū)健身房,芭蕾舞、拉丁舞、肚皮舞等特色舞蹈讓人目不暇接;當(dāng)書寫個性、張揚青春成為一種時尚,在大城市隨處可見活躍的街舞少女少男身影;而在各個公園老人們自發(fā)組織的秧歌舞,則踏著昂揚、激越的紅色經(jīng)典歌曲的節(jié)拍,緬懷著他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