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從1953年開始實行,分全國通用糧票和地方糧票兩種。面值從1兩到10斤不等。糧票可用來作為購買食品,不是貨幣,但有價值。
與糧票一樣,油票、肉票、糖票、布票、蛋票、魚票、煙票、酒票、煤票、火柴票、糕點票等,也都是用來購買相應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的。
有人統(tǒng)計,1959年有12種票證,1961年則有票證156種。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及各地使用的各種票證已有數(shù)千種之多。
短缺年代的辛酸
52歲的姜明家里仍舊保留著30年前曾經用過的糧票、布票。每當看見這些票證,饑餓年代的辛酸和沉重又浮現(xiàn)在眼前。姜明想起了一生都在為子女吃飯而奔忙的父親,想起了那些饑餓的年代和貧窮的人們。尤其難忘的是,從家鄉(xiāng)小山溝到小鎮(zhèn)上中學時,父親每周都要背上糧食去糧站換回10斤糧票讓他在食堂買饅頭吃。后來,他考上了大學,依然是父親擔心他在學校的定量不夠吃,一次又一次背上糧食換回糧票,每月按時寄來——這些他攥出汗水、沾著淚水也未舍得用的糧票,漸漸就積攢成了他的一筆精神財富。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姜明大學畢業(yè),端上了當時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時,中國老百姓見面的問候語依然是“吃了嗎”。
“在那個短缺經濟年代,一切生活日用品都要靠票證限時限地限量供應?!苯骰貞浾f,“我們一家6口人就靠著每月固定的糧票來購買糧食,如果沒有糧票,根本沒有飯吃?!?
票證自然消亡
作為親身經歷者,姜明見證了深圳率先廢除糧票的歷史變遷。
1984年,姜明“停薪留職”毅然去了剛建立才幾個月的特區(qū)。他的壓力首先來自吃飯。
當時,深圳“土著”人口只有兩萬,“外地人”劇增到10萬,憑糧本供應難以解決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不少人因無力購買高價“黑市糧”而黯然離去。
糧食,首先制約著特區(qū)的發(fā)展。怎么辦?深圳市政府認為,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糧食供應已不是那么緊張,讓糧食部門盡量多儲備糧食,并適當提高價格,廢除糧票,敞開供應,以滿足需求。
出乎意料的是,此項“糧食新政”一公布,并沒有出現(xiàn)期望的贊譽,而是一片恐慌。幾十年習慣使用糧票的人們,害怕無票又買不到糧,便紛紛排隊搶購。姜明就是其中的搶購者之一。
1983年底,布票首先在上海廢除。那時布料和成衣的市場供應已相當充分,但仍然出現(xiàn)搶購風潮。
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逐漸建立,全國開始廢除大部分相關票證。不過,武漢2000年才停止使用煤氣證;北京2006年才廢除汽油票。至此,實行40年的票證終于全部退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在姜明已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有著眾多著名的商場和大超市,各種商品應有盡有。全國各地也都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超市,人們早已不再為買糧、買油、買布、買菜、買肉等生活用品而件件憑票、回回排隊、斤斤計較了。
上世紀80年代,姜明結婚時的“三轉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早已成為笑談;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早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現(xiàn)在買住房、買汽車也很普遍,用名牌、出外旅游,追求健康成為時尚。消費方式也由單一的數(shù)錢變成了刷卡、網購、分期付款、個人支票等,靈活多樣。尤其是“80后”、“90后”很多人成為消費名牌的新生代,他們已不知票證為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