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琴
童年的記憶
1964年秋天,我隨父親工作的調(diào)動來到了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元帥親筆批示建院,并正在籌建中的中輻院社區(qū)。那時候的中輻院社區(qū)到處是荒草,到處是農(nóng)民稻田里青蛙呱呱的叫聲和蟋蟀、蟈蟈的叫聲,時不時還有蛇、野兔、黃鼠狼一類動物出沒,雜亂無章的建筑物隨處可見。
我們家是第一批居民,因此三棟嶄新的樓房隨便挑。當時不少人都選中了3號樓,因為3號樓是干部樓,相對來講條件好些。父親很民主,搬家前征求了全家人意見。母親一直體弱多病,很少下樓的她,選擇了三面都有窗戶,并能瞭望到社區(qū)全貌的1號樓2層東邊的房間。父親尊重母親的意見,我們?nèi)冶闩d高采烈的搬了進去,一住就是28年。
不出家門就能了解到社區(qū)里發(fā)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這是我們家最顯著的特點。從主臥室東窗和北窗,母親可以看到職工們上下班來去匆匆的腳步和身影,成為母親恰到好處的為父親做好飯菜,為父親搞好后勤保障的一個窗口。能夠三面了望到社區(qū),也為母親管理我和哥哥帶來極大的方便,母親不用下樓,就可以從各個窗口找到我們,并在窗口上大聲呼喚我們回家。
主臥的東窗戶前,是我們家商討大事的重要場所。母親早年參加革命工作,但由于身體的原因,早早離開了心愛的教師崗位,所以心情一直不舒暢。一天中,只有站在這個窗戶下了望外面的世界時,才能讓她緩解郁悶的心情,高興起來。我們從小心里就清楚,每到這時候和母親商量事情,最容易成功。因此,我們家任何一項決策,不管是大事小事,幾乎全是在這里形成的決議。包括我后來初中畢業(yè)以后上師范還是上高中,高中畢業(yè)是留城待業(yè),還是插隊下鄉(xiāng);甚至于我結(jié)婚找對象嫁給誰,都是在這個窗戶下完成的。
我小時候想象力比較豐富,晚上還愛做個夢什么的,也不知是革命英雄人物的書看多了,還是父親一輩子堅定不移跟著共產(chǎn)黨干革命的遺傳因子傳給了我,人不大點做的夢卻竟然都是些當英雄,扛著槍桿領導人民鬧革命或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夢。在1號樓前東北角,我們家廚房窗戶下,曾經(jīng)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夏天的傍晚我喜歡在那棵樹下納涼,給小朋友們講自己頭一天晚上做的夢的片斷。我記得講述的最精彩的夢就是:母親被日本鬼子抓起來關進了監(jiān)獄,而我爬上監(jiān)獄高高圍墻,從窗戶上把母親成功解救,并鉆入地道順利逃脫……這成為我一生的記憶。
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我跟哥哥合住南屋的那段日子。一個春天的早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慢慢地明媚的陽光就會把我們的小屋照得亮堂堂的,我們一覺醒來,站在窗前,打開窗戶眺望遠方,隨著清新的空氣,傳來了附近楊家堡的生產(chǎn)隊長利用高音喇叭呼喚社員們下地干活的叫聲:“楊家堡的社員同志們:請大家?guī)习野摇⑻嵘虾t簍下地動彈啦!”我和哥哥深深地被這種聲嘶力竭,用地方話呼喚社員們下地干活的方式所吸引。尤其是比我大3歲的哥哥,模仿起生產(chǎn)隊長的這段吆喝聲,那真是惟妙惟肖,把我樂得是前仰后合,一直到我們長大了想起這段歷史都會啞然失笑。
在中輻院社區(qū)里有一個小學,是平房,只有1-3年級。我是二年級,我們班有8個同學,全校3個班也只不過有二十幾個人,學校老師也只有數(shù)得見的幾位,學校的設置非常簡陋,條件很艱苦。冬天靠生爐子取暖,有的窗戶還是紙糊的,一陣西北風刮來凍得人瑟瑟發(fā)抖;夏天蚊子很多,下雨時,我們冒著雨,深一腳淺一腳踏著泥濘的土路,繞過一摞一摞的磚頭瓦塊去上學。后來院里為自己的職工上學的孩子們蓋起了小二層樓,隨著我們一年年長大,升班,人數(shù)越來越多,學校才漸漸有了一定規(guī)模,最后成了標準的六年制小學,這時的條件就好多了。我們剛搬進學校新的教室,老師們就組織我們在學校教室的窗戶下,種下了一排排松柏樹。從此,給小樹澆水就成了我的最愛,小小人兒提著大桶或者端著臉盆一步一晃,水常常溢出來把鞋子衣服搞得濕漉漉的,再加上貪玩,沾上土,很快衣服鞋子就不成樣子了,為這體弱多病的母親不知說過我多少回。每當課間時間,我還會在松柏樹下的樹坑邊上埋下用漂亮的糖紙和玻璃做成的小電影,跟同學們一塊觀賞。如今,學校早已擴大到初中,并挪了地方,2005年為改善職工生存環(huán)境,這棟小二樓和松柏樹已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是我童年時代深深的美好回憶。
青年的浪漫
上世紀70年代初我上中學了,步行走在田埂上,穿過崎嶇不平的農(nóng)村街道到2里地開外的山大附中去上學,這成為我邁出社區(qū)的第一步。每天早、午、晚上下學,我都會跟中輻院社區(qū)院里的孩子們結(jié)伴而行,每到考試前一早一晚和休息日社區(qū)里隨便就能找到一塊清靜的場所供我學習。大樹下、田野里、林蔭道上都是我溫習功課背誦課文的好地方,我在社區(qū)里不出門,就能在充分享受大自然風光的同時,鞏固知識,武裝自己。
中輻院社區(qū)里物產(chǎn)很豐富,每到初夏閑暇之日,我和哥哥就會在社區(qū)里找到榆樹和槐樹,并在榆樹上捋榆錢,老槐樹上摘槐花,回來讓母親給我們做成撥爛子,用油和蔥一炒真是好吃極了,這在當時細糧短缺的年代可以說是飯桌上的上品了。那時候社區(qū)里有好幾片小樹林,我會在下過雨后轉(zhuǎn)遍小樹林里每一棵大大小小的樹來尋找我最喜歡吃的蘑菇,并摟草打兔子捎帶的,挖上許多的野菜,讓母親做給我們吃,可以說我們不出社區(qū)就可以就地取材,用這些經(jīng)濟實惠的社區(qū)自然產(chǎn)物豐富我們的飯桌。
1974年我高中畢業(yè)了,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钡闹甘鞠锣l(xiāng)了。當我再回到中輻院社區(qū)那就是1978年的事了。
重新回到中輻院的我,習慣性地從我們家具有特點的三個窗口向外張望,我驚喜的發(fā)現(xiàn),樓后的荒草地不見了,代替荒草地的是本樓居民們栽種的各種樹和漂亮的花卉;有個別居民還開墾了屬于自己的莊稼地和菜地,這使他們不再為中輻院社區(qū)內(nèi)供不應求的小小菜站提供不上蔬菜到山大國營菜市場去買菜了,也解決了子女多生活困難的燃眉之急。我的父、母親都來自農(nóng)村,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而我和哥哥插隊下鄉(xiāng)又都在菜區(qū),于是在母親的指揮下,利用節(jié)假日,也經(jīng)營了一小塊地,種了玉米和豆角、黃瓜等少量的菜。每當品嘗到自己親手栽種的果實,就感到無比的欣慰和快樂。記得母親特別喜歡吃蔥,每年春天小蔥下來的時候,她就會督促我們買上一兩捆蘢到樓后的菜地里,一吃就是半年;母親還種了棵花椒樹,每到收獲的季節(jié),我們就會在樹下鋪上塑料布,拿著剪子采集花椒;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前幾年我在農(nóng)村插隊探家?guī)Щ貋淼奶易樱陉柵_上吃過以后,隨手扔到樓后的桃核,竟然還正兒八經(jīng)長成了桃樹,而且還結(jié)了果實,摘了品嘗一下,味道跟原來吃過得不差分毫。
在離樓房較遠處,莊稼地和菜地過去,是一個個小土包,下了樓走近一看,原來是本樓居民們?yōu)槎靸Σ舜罱ǖ牟私?。我跟哥哥剛從菜區(qū)插隊而來,挖菜窖是我們的老本行,于是就在姐姐、姐夫的帶領下,東一塊板,西一塊磚的找,搭起了自己家的菜窖。這為給我們的青年時代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情趣。后來院里統(tǒng)一規(guī)劃在社區(qū)的西北處,為全院居民們統(tǒng)一興建了菜窖。
每到冬儲的季節(jié),就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一輛輛滿載著白菜的大卡車下,大伙們分發(fā)菜的熱鬧場面使我至今都難以忘懷。我們和大部人家一樣,推著滿載著筒子白,包芯白的小平車,朝著菜窖的方向挺進。我們家是1號樓,自然菜窖在最里面,熙熙攘攘過往的車輛總是造成交通堵塞,讓我們耽擱很久才能到位,好不容易擠進去,也就到了黃昏時分。我們憑借著月色和附近樓上照過來的燈光,將一棵棵白菜整齊的擺在菜窖頂上,長長舒上一口氣。
白菜經(jīng)過幾天的翻曬,再經(jīng)過整修最后才使其入窖。整個儲存菜的過程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樂趣。尤其是家家菜窖頂子上都統(tǒng)一整齊的擺著白菜的時候,放眼望去,在寒冷的冬天里,真可謂是別具一格,這成為當時中輻院社區(qū)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由于我的緣故,中輻院社區(qū)又增加了2名新成員,那就是我的愛人和兒子。愛人在塢城路一帶的電子部三十三所上班,家是陜西農(nóng)村的,人很聰明善良,當時聽說他最不怕的就是考試,準備上七八分就能考出九分甚至十分的水平,這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于是我堅定不移的選擇了他。周日,他會騎著自行車來社區(qū)里跟我玩,陪我逛馬路,和我討論人生。他不太愛說話,但卻特別愛聽我說話,他認真關注我說話的神態(tài)讓我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他每次到我家,吃著母親做的油糕,就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高興的連連說,今天真像過年。就這樣我們在2號樓,筑起了自己愛的小屋,跟居住在1號樓的母親翹首相望。
1983年兒子出世了,給我們的小家又增添了不少樂趣。我們把兒子當作我們兩人的大玩具,玩著樂著。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我負責天天教孩子學本事,而愛人則用80元錢從同事那里買來的二手錄音機,把兒子從哭鬧,學叫爸爸媽媽開始,到學會講故事,唱兒歌,說歌謠等片段一股腦全錄了音。這些錄音資料,最后成為我們家的珍藏。如今這張光盤我們已經(jīng)贈送到已經(jīng)成年并參加工作的兒子手中。
中年的多彩
經(jīng)過改革開放的30年風風雨雨,中輻院社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最早的3棟居民樓,變成了36棟,樓前樓后樹木成行,花園成片。
過去居住的那3棟樓已經(jīng)成為中輻院最老的樓房,我在1998年也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房子。這棟樓房前面正對著我和兒子都曾經(jīng)就讀過的小學,而樓房的位置又正好是學校原來的操場,常常會讓我想起兒時的許多故事和送兒子上學時的情景。
今年春節(jié)年三十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在自家的樓上的陽臺上拿著長長的竹竿挑著一大串炮,放了起來,這時各樓居民也都點燃了自己五花八門的鞭炮,我還沒反應過來,在五顏六色的禮花映襯的半個天空中,隨著鞭炮聲聲,各棟樓樓下一排排整齊的汽車都“嗚嗚,嗚嗚……”的有節(jié)奏的叫了起來,伴隨著叫聲汽車后面的尾燈還閃爍著紅色光環(huán),我驚詫極了。原來整個社區(qū)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們不經(jīng)意中又一次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中年時代的我愛好頗多,自從把兒子送進大學以后,我便徹底的得到了解放。每天,尤其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當太陽還在懶洋洋的躲在山下磨磨蹭蹭不肯出來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迎著撲面而來的清風加入到跳舞的中老年人的行列,手拿各種各樣自制的精美的道具,跳起各種的舞蹈和健身操。然后又擠入踢毽子愛好者們中間參加一會毽球運動,最后還要混入到年輕人打排球的行列,在慷慨激昂的吶喊聲找到了無窮無盡的快樂。
記得在前些年調(diào)整住房時,由于自己特殊的打球愛好,我選擇了一眼能夠望到排球場的現(xiàn)在的住房,每天一睜眼就是先趴在窗戶臺上,手拿著兒子的多功能望遠鏡先查看球場上的動靜,1個…2個...3個地數(shù)著球場的人數(shù),然后就是快速穿好衣服,飛一般的跑下樓加入打球的行列。
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我眼瞅著前面設計的180平方米的11層高樓一層一層的不斷增高,最后將我了望球場的視線完全隔阻,兒子的多功能望遠鏡也只好退休了,這讓我郁悶了很久。
欣喜的是,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很快建成了,排球場也遷了過去,這給了我更多地參與豐富多彩活動的機會。在文化廣場上的排球場不遠處有一個圓形職工活動中心的三層小樓,一層是棋牌室,二層是乒乓球室,三層是舉辦各種節(jié)日慶典的活動室。
一日我跟年輕人們打球打累了,想休息一下,突然發(fā)現(xiàn)活動中心的三層樓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走近一看,原來那里正舉辦著書法繪畫以及攝影作品和手工制品的展覽。一只畫的十分逼真的運動旅游鞋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恨不得能把它“穿”在腳上;一架標有中輻院院徽的航空飛機模型映入了我的眼簾,讓我流連忘返;各種書畫作品使我大開眼界,這些五花八門的文化娛樂活動集中在一起真的方便。
我最喜歡的就是中輻院工會在社區(qū)里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每到這時我要么參加比賽,要么就會請工會的干部給我安排上一份工作人員的位置,在短暫的服務性工作中體現(xiàn)一下自身的價值,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
現(xiàn)在是電子信息的年代,我感嘆自己能夠有機會感受到使用現(xiàn)代化的工具開展工作和從事活動的樂趣。我可以在電腦上熟練完成領導交給我起草的各種文件和表格的設計;我還可以不出社區(qū)在幾分鐘之內(nèi)通過電子郵箱,向外發(fā)送稿件,并跟遠在加拿大、美國的親人、朋友取得聯(lián)系,互通情況;晚上我還可以上QQ跟網(wǎng)友聊天。
去年兒子過年回家在我的電腦上安裝了各種各樣國內(nèi)外好玩的游戲讓我玩都玩不過來。打開電視機,各省市電視臺的各類特色欄目,讓我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取舍,這跟上世紀80年代初,職工家屬們騎著自行車或步行走在田埂上到幾里地以外的“八一電影院”看電影和母親住在舊樓時站在窗前調(diào)解情緒形成了最鮮明的對照。我常常感嘆如今的現(xiàn)代化的城市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
不久的將來,我也許還會給自己的兒孫后輩講述中輻院社區(qū)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洗禮,變化發(fā)展史,因為它是我成長生活的地方,他見證并記錄了我,幾乎是我全部的人生軌跡和成長歷程。
(責編 衛(wèi)清萍)
文史月刊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