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操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如唐宋時代的“字舞”和“花舞”,即可算是團體操的雛形。據史料記載,唐高宗時代,武則天創(chuàng)制了《圣壽舞》,表演人數有140人,表演者頭戴金色銅冠,身著五彩畫衣。這種舞衣在跳舞時可以迅速變換顏色,而且隊形每變一次,即排成一個字。唐代著名詩人王建所寫古詩“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風送鵝各一叢,每遍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就是對這種“字舞”盛況的描述。據宋人周密著的《齊東野語》載,當時州郡遇到盛大節(jié)日,也往往進行“字舞”表演,可見,在宋代“字舞”已發(fā)展成為民間慶祝節(jié)日的一種形式了。
參軍為何稱入伍?
為什么參軍也叫做入伍呢?這種說法與我國古代軍隊的編制有關。據《周禮》一書記載,古代軍隊“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從西周時代起,軍隊就按伍、兩、卒、旅、師、軍編制,那時候,社會基層單位叫“比”,當兵時,五戶為一比,各送一名男丁,共送五人,就組成一伍。
接力賽跑項目的起源
接力賽跑因其講究集體合作、激動人心而深受觀眾喜愛。作為田徑運動競賽項目之一,據史料記載,它起源于非洲。非洲土著伐木工人是接力跑最早的發(fā)明者和實施者。當時,他們用比賽速度的接力方式,飛快地將叢林的木材源源運出山地。由此可見,最早的接力跑運動員就是伐木工人,接力棒就是木材,而叢林就是運動場。此后,接力跑逐步演變?yōu)楦偧紙錾系囊粋€競賽項目。1883年11月17日,世界上最早的接力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巴克雷舉辦。1912年,男子4×100米接力賽跑被第5屆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故宮內的“三宮六院”
“三宮六院”原是故宮建筑群中北半塊的建筑布局。故宮按“前朝后寢”規(guī)制,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內廷是皇帝及后妃們起居生活之所,即所謂的“三宮六院”。內廷分東、中、西三路,“三宮”又稱“后三宮”,即中路的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兩路各有六宮,“東路六宮”即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和永各宮;“西路六宮”為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成福宮和重華宮。固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筑,故稱為“六院”。
第一雙“溜冰鞋”誕生于5000年前
考古學家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附近發(fā)現了人類用動物骨頭制作的冰刀,這雙“溜冰鞋”誕生于大約5000年前,其設計非常簡單:在使用馬或者牛的骨頭制作的“冰鞋”一端打一個孔,并用動物皮制成的繩子將其捆綁在雙腳上。為弄清早期人類制作冰刀滑冰的目的以及北歐什么地方的人是最早的滑冰者,研究小組對上述骨制冰刀進行了研究。近日,福曼蒂表示,距今5000多年前,北歐人為了能在冬季惡劣的天氣環(huán)境下生存才使用骨制冰刀滑冰。當時人們并非把滑冰視作一種娛樂或體育活動。就像后來人們發(fā)明滑雪板和自行車一樣,最早的冰刀是為了節(jié)省旅途中消耗的體能。
古代用作炊具的鼎
鼎,是古代用來煮肉或盛肉的炊具,最早是陶鼎,以后多用青銅鑄成,稱為銅鼎。古代的肉食并不像后世那樣切成小塊,而是將整個牲畜解為若干部分,甚至還有不解體而煮全牲的時候,因此鼎都比較大。大貴族每餐都要有好幾種肉食,分幾個鼎來煮,則叫做“列鼎而食”。列鼎數目要按等級來定,周禮規(guī)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春秋戰(zhàn)國之際,諸侯已不再遵守這些規(guī)定,用鼎的數目逐步升級,諸侯九鼎、卿大夫七鼎;九鼎、七鼎的稱太牢,牛羊豬三牲俱金;五鼎稱少牢。貴族進餐時還鳴鐘奏樂,故有“鐘鳴鼎食”一詞。
我國綠色郵政的由來
我國漢代,曾規(guī)定當時的驛卒戴紅色頭巾,穿紅袖衣服,背紅白兩色相間的信袋,這是為了叫沿路車馬行人遠遠就看見驛卒飛馬奔馳趕快讓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英國人葛顯禮把持我國郵政。1897年2月21日,葛顯禮規(guī)定:信差穿海軍藍嗶嘰馬褂,胸前寫“大清郵政”四字。夏冬,馬褂改用藍灰色土布或洋布料子。到了1905年1月,郵政改由法國人帛黎辦理。帛黎規(guī)定:郵政信筒、車輛、舟船等郵政事物的專用顏色為黃、綠兩種顏色,其中以綠色為主要色調,黃色做點綴。因為綠色已為群眾所熟悉、習慣,而且綠色一般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榮,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我國政府正式決定采用綠色作為我國郵政專用色彩。綠色郵政由此而開始。
西方君主如何稱呼
西方君主并沒有像中國皇帝那樣繁瑣的稱號,稱呼相對簡單得多。西方君主也沒有那么多的避諱,后人可以直呼其姓名,一般是在名字之后加上大帝等詞語,如查理大帝、亞歷山大大帝等。有時為了加以區(qū)別,干脆就在姓氏后加上數字,表示第幾世,如普魯士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等,更有簡單的干脆把“世”也省略了,直接叫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除了正式的稱號外,西方君主還有一些有趣的綽號,這些綽號往往根據國王的某種特點加以夸張。早期的西方君主都有綽號,如英國國王威廉一世綽號“征服者”,威廉二世綽號“紅毛王”,亨利一世綽號“儒雅者”。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因為有一臉鮮紅色的胡子,綽號為“紅胡子”。
人類4萬年前已開始穿鞋
華盛頓大學人類學教授特林考斯是第一個研究時尚是如何改變人的體型的,他找到了人類腳尖開始收縮的那個時間點。特林考斯指出,腳尖變小說明從那時起人類就開始穿鞋了。人類留下的最早的一雙鞋距今只有1萬年,但現在,根據最新的考古學發(fā)現,特林考斯將人類開始穿鞋的時間提前到了4萬年前。骨胳形狀與它承受的力量有關,人類歷史上的多數時間里,腳尖骨都比現在要粗大。特林考斯認為,這是因為古代人走路、攀登、負重等動作要比現代人多。古代人的腿骨也因此比現代人粗。但是,大約在4萬年前,這種情況開始改變。特林考斯注意到,這個時期人類的腿骨依然很粗,但腳尖開始變小。特林考斯分析,這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從這個時候起開始穿鞋了。一些人類學家認為“穿鞋論”有一定的道理,大約在4萬至3萬年前,人類文明開始飛躍發(fā)展,人們在這段時間開始穿上了鞋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