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將是不同的。而每一個不同的人都能夠自發(fā)地建立起一套生存和發(fā)展的系統(tǒng),這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本能,因為這一點世界才變得精彩、變得有創(chuàng)造力、變得有魅力和充滿生機。
面對英國畫家戴維幫伯格的作品“陽光下的樹”,讓我們來聽聽小家伙們的心聲吧!
5歲半的胖胖說:“火山爆發(fā)了,石頭都被燒化了,紅紅的,像張開大口的老虎沖下山岡。”
3歲的飛飛說:“就像我常吃的棒棒糖,好甜好甜的,我可愛吃了!”
4歲的苗苗說:“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窩里甜甜地睡,夢見我在花叢里跳舞?!?/p>
……
面對這樣形形式式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父母們應該不感到驚訝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您的寶寶是否也曾經(jīng)這樣一次又一次冒出過很多奇特的想法呢?
同樣是蘋果落地,看到的人很多,但因為想像力不同,結果不同。平常人熟視無睹,而牛頓則開始了他那豐富的想象:樹上的蘋果為什么會落地而不飛上天呢?樹再高,蘋果也會落下,到底怎么回事呢?原來物體和地球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吸引的力量,由此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
幼兒期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想像力的最佳時期,由于幼兒很少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所以非常敢于想象。因此我們要呵護寶寶的那顆富有想像力的童心,讓他們在自己特有的幻想世界中暢游!
想象是人們從事一切創(chuàng)造發(fā)明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它是對頭腦中原有的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1~2歲孩子只有想象的萌芽;2~3歲的孩子想象已有發(fā)展,但十分簡單,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成分,沒有預定的目的;3~6的孩子逐漸能按照要求進行想象,他們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但有意想象還只是初步發(fā)展。
兒童的世界是充滿想象的世界,每個人藝術的天分,正是從孩提時代的想像力開始萌發(fā)的。表面上看,兒童的想像力顯得可笑而幼稚,但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健康成長是非常珍貴的。孩子的想像力往往是幼稚的,孩子的想象可分為無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和幻想等幾種。
孩子的想象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想象容易同現(xiàn)實混淆
孩子年齡小、經(jīng)驗貧乏,往往會把頭腦里想象的、自己渴求的東西與現(xiàn)實混淆起來,變成不切實際的幻想。有時,甚至會把夢中看到的東西也當作真實的事情。例如一個孩子告訴同伴說:“我的外婆來了,還帶給我一支小手槍?!逼鋵?,并無其事。父母知道以后,以為孩子故意撒謊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實際上孩子并不是想撒謊,而是完全出于他對外婆的盼念和對手槍的渴求。
想象主題易于變化
例如孩子正在用積木搭大橋,忽而又想搭動物園;遇到另一樣玩具或看到別的孩子在做什么游戲,他就會丟掉原來的玩具,參加別的游戲。學前兒童的想象很容易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喜愛畫畫的孩子,在畫圖時,畫了一樣又一樣,一直把紙畫滿為止;聽故事的孩子,在聽故事時,對于激動情感的情節(jié),甚至已講完了,還要求繼續(xù)講下去。
創(chuàng)造想象開始發(fā)展
孩子復述故事時,會加入一些原來沒有的情節(jié);在玩游戲開始前,能夠預先想出游戲的情節(jié),和同伴商定游戲的規(guī)則,分配游戲的角色。當然學前期兒童的創(chuàng)造想象僅僅是萌芽階段。
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張性
7歲的胡曉舟小朋友的美術作品《蕩秋千》獲得世界兒童畫圖比賽一等獎,就充分表明了想象的夸張性,小作者夸張地構思了一幅月亮上蕩秋千的美好畫面。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