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芙英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可在常規(guī)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因循守舊,作文教學課型單調(diào),學生寫作與老師講評兩大板塊機械循環(huán),導致學生提不起寫作興趣,甚至把寫作當成一件苦差事。那么如何進行作文教學呢?作文改革的路在何方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做一些嘗試。
一、寫作知識寓于平日講課中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既然課文有這樣好的示范作用,我們就應(yīng)充分利用好它的這一功能。大家都知道教材上的課文都是經(jīng)典文章,每課一般都有它獨特的寫作技巧。因而在平日講課中,教師要細心引導,“授之以漁”,適時提供寫作契機,學生會從“例子”中吸取很多的作文之道。如在講《羚羊木雕》一文時,文中唯一一處景物描寫:“月亮出來時,冷冷的?!睂W生大都能體會到此處景物描寫表現(xiàn)了“我”內(nèi)心的無奈和傷心。我趁勢點撥:“恰到好處的景物描寫能起到刻畫人物心理及渲染某種氛圍的作用。但應(yīng)記住景物描寫要與當時的氛圍和人物的心理相吻合。希望同學們在寫作中學以致用。現(xiàn)在大家看文章那些地方還可以添加一些景物描寫?”接下來,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動筆補寫,為本文增姿添彩。
又如在講《春》時,當讀到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我靈機一動,認為此處可穿插寫作知識,加強寫作訓練。于是我對學生說:“引用是一種常用的藝術(shù)方法。巧妙地運用引用,能使說明文更顯生動,能使議論文更見雄辯,能使散文更見文采和魅力?,F(xiàn)在我們進行片斷訓練:寫一個默默奉獻的人,要求引用詩句?!边@時學生積極發(fā)言,贊頌的人物幾乎涉及到各行各業(yè)。引用的詩句有李商隱《無題》中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庇旋徸哉洹都汉ルs詩》中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薄詈蟾嬖V學生文章不僅可以引用詩句,還可引用歌詞、名言警句、民間俗語等等,引用的材料須短小精悍、為我所用。總之,教師要充滿靈性,把文中新出現(xiàn)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總結(jié)給學生,然后多角度擬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和技巧進行作文,書面寫作和口頭作文相結(jié)合,進行寫作與思維的訓練,這樣做不僅使“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密切配合,而且使學生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可謂“一箭雙雕”。
二、寫作素材源于生活之中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作品就無從談起。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反之,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F(xiàn)在的中學生由于受升學的壓力,受困于家庭到學校兩點一線的固定模式,整天埋在書海中,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大自然四季的變遷,花鳥草蟲的變化,他們熟視無睹;親人的關(guān)心、友人的幫助,他們無動于衷;世事的變遷,國際間的風云變幻,他們漠不關(guān)心,以致于拿起筆來不知寫什么。因而學校和教師就應(yīng)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有益的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社會,用心觀察,認真思考,挖掘身邊的寫作素材,做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人??傊魑慕虒W必須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與生活對話、交流,從而“厚積而薄發(fā)”,才能寫出真實而有生命力的文章來,就不再會為“無米之炊”而煩惱。
三、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寓于隨筆之中
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們認識到作文要想寫得順暢,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作文訓練光靠課內(nèi)時間顯然是不夠的,除了在課上寫幾篇“正式”作文外,更多的是讓學生在課下“隨意而為”,每周寫兩到三篇隨筆。在隨筆之中可以記述生活瑣事;可以評論天下大事;也可以寫讀某一篇文章的感受;還可以對教師品頭論足……體裁不限,盡情發(fā)揮。學生的寫作沒了限制,沒了束縛,他們很快把隨筆當作傾吐心聲的地方,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張揚個性的陣地。而且這樣做就把作文分解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自己去揭開作文所謂的神秘的“面紗”,消除畏懼心理,使作文成為像拉家常式的平常事,實現(xiàn)學生對作文由“面目可憎”到“觀之可親”的轉(zhuǎn)變。學生在寫隨筆的過程中錘煉了語言,悟到了作文的基本方法。在作文課上就不再抓耳撓腮、焦急萬分,而是文思敏捷、揮灑自如,一篇篇樸實完整的作文在學生的筆下誕生了。
四、寫作質(zhì)量的提升寓于課外閱讀中
寫作是通過書面語言來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如果想讓學生寫出精美的文章,語言的錘煉至關(guān)重要。錘煉語言的方法很多,我認為最有效的是多讀。但學生讀些什么呢?教師要有計劃性、目的性,因?qū)W生分辨是非能力差,面對浩瀚的書山文海,教師要做好“導航員”的工作,幫助學生精選慎讀。首先結(jié)合課文開展讀書活動,如學了《皇帝的新裝》,再指導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學了《荒島余生》,再指導學生讀《魯濱孫漂流記》。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讀名著、佳作美文,然后互相交流,共享知識,分享快樂。
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逼迫f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边@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diào)學生閱讀應(yīng)該關(guān)注文中人物,關(guān)注他們的舉手投足,尤其是作家描寫人物時的語言更應(yīng)細細品讀,做到熟讀精思,融會貫通,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才能寫出文采飛揚的好文章。
五、評改讓學生“當家做主”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并不認真看教師辛辛苦苦寫的批改,甚至有的學生連看也不
看。教師這么辛苦,不見一點成效,與其這樣,不如讓他們走上舞臺自己改、自己評。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lǐng),才能把文章寫好?!毖巯碌闹袑W生,他們敢想、敢說,有強烈的“自治自主”的欲望。他們在“當家做主”的心態(tài)下,興趣濃厚,其效果遠比教師越俎代庖的好。因而我在作文教學中,大膽地把批改權(quán)交給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自改、互該,使學生相互交流、借鑒,共評得失,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他們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評價都要成為學生向上的階梯和進步的推進器。當然,教師等學生自改或組改完后,要把作文收起來,結(jié)合學生改的情況,針對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堂講解。這樣以“改”帶“寫”,有效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寫作水平。學生會修改作文,這一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
總之,教師應(yīng)改變觀念,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把作文指導放在平日講課中,使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其次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到生活的海洋里,積累素材;再次多讀多練,積累語言,提高水平;最后讓學生學會修改,為自己當家做主。我想,只要我們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總結(jié),不斷創(chuàng)新,相信路就在腳下。
(作者單位:河北黃驊市黃驊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