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民
英國白金漢宮的發(fā)言人在2004年10月30日對外宣布: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嬸嬸、曾長期從事政府工作和熱心于慈善事業(yè)的艾麗斯王妃于當日去世,享年102歲。
人們認為,艾麗斯王妃是“無疾而終”的幸運人物。
2006年9月4日的一則電訊也告訴我們:“瑞士最長壽的老人安娜·林杰于4日晚在睡夢中無疾而終,享年110歲?!?/p>
但是,醫(yī)學界長期以來并不相信“無疾而終”的說法,認為老年人的死亡都是病理性的,真正生理性自然死亡的,幾乎沒有。上海市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曾經(jīng)對8位“無疾而終”的百歲老人進行尸體解剖,結果發(fā)現(xiàn):8位老人中有4位是因患支氣管肺炎死亡的;有2例死于癌癥:有1例因腸道阿米巴引起的腸出血、腸壞死身亡;只有1例死因不明。同時發(fā)現(xiàn),這8位老人平均有7.3種疾病,包括有嚴重腹主動脈瘤、局限性心肌梗死、靜脈血栓形成等。結論是:高齡老人“絕不是無疾而終”。
另有人指出:老年人在生理、免疫、代謝等方面都有特殊性,不少疾病的表現(xiàn)十分隱匿,難以發(fā)現(xiàn),因此,初看起來好像是在沒病的情況下離世的,實際上他們并不存在所謂的“無疾而終”問題。
的確,如果認真全面地體檢一下,又有幾人不被查出有這樣那樣的疾病呢?問題是,身體有無疾病是一回事,是否因病變致死是另一回事,不宜混為一談。
其實,一般所說的“無疾而終”,是指某老年人平時身體尚可,死前沒有出現(xiàn)可以馬上致死的病變;謝世前也沒有什么痛苦與掙扎的跡象;他們往往又是在睡眠中無聲息地安詳離世的。拿瑞士的那位林杰老人來說,從報道中我們知道,她110歲時仍然“身體硬朗,思維活躍”,可見她去世前并未出現(xiàn)足以致死的信號,她很有可能是因機體主要器官的自然老化、功能衰竭、“一口氣接不上”而在“睡夢中”撒手西去的。在這種情況下,說她“無疾而終”當然不為過。
在19世紀,法國大法官和作家布里亞·薩瓦蘭的姐姐于百歲時去世。有關記載稱:她是在吃飯時壽終的。她當時對仆人說道:“我感覺自己快要死了,趕快給我端上甜食點心!”遺憾的是,記載太簡略,沒有告訴我們這位壽星究竟是吃到甜食之前去世的,還是在進食中或是吃完甜食后去世的。我們希望她在吃完甜食后帶著微笑再走向另一世界。這樣的“走”毫無疑義地可歸之于無疾而終。
1773年3月24日,終年79歲的英國政治家和作家切斯特菲爾德散步回來后別人問他:“您去呼吸新鮮空氣了?”他很有預感地說:“不,我去演練了一遍我的葬禮。”此時看到熟識的朋友走進房間,他還吩咐仆人:“請拿一把椅子來給戴芬勒坐。”可過后不久,他就在朋友的懷里閉目長逝了。
2007年1月3日,我國著名詩人,享年89歲的蔡其矯先生走得也十分平靜。知情者介紹說:“他睡覺是打鼾的,當聽不到鼾聲走進他的房間時,他已經(jīng)走了。”
活到高齡,又能安詳平靜地悄然而去,這樣的人生應該視為是完滿的、幸福的。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