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瀾
說起身份證,其實(shí)早在隋代就開始使用了,但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證,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為官員們頒發(fā)的“魚符”。
魚符是用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其形如魚,分左右兩片。魚符里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里任職、官居幾品、俸祿幾許、出行享受何種待遇等,比隋代僅有姓名、官員身份證要完整得多。史學(xué)家認(rèn)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證”,非但如此,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另備有盛放魚符的袋,稱為“魚袋”。
魚符到唐代武則天時,一度改成外形為龜?shù)摹褒敺?,其用途與魚符相同,用以證明官員們的身份。
宋代,魚符被廢棄,但仍用魚袋。袋內(nèi)寫有官員們的官階、供職的衙門等。
到了明代,“身份證”改用“車牌”。所謂“車牌”,是用象牙、獸骨、木頭、金屬制成,牌上刻有名稱籍貫、入仕年份、姓名、官階、年俸等,它與現(xiàn)代通用的身份證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