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晨
在爭論金融危機與經濟周期的喧囂聲中,對全球糧食問題的討論聲也正日漸響亮起來。有人甚至預言:下一場危機將是農產品危機。
世界糧食價格或是長期問題
2007年以來,世界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經歷了令人矚目的上漲。小麥上漲112%,大豆上漲75%,玉米上漲47%。其中,小麥和玉米價格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價位。
雖然價格的走高也會刺激糧食生產,最終消弭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達成新的供求平衡,但是,這種狀況不會在近期內出現(xiàn)。而且就是達到新的均衡之后仍然會面臨重大問題。糧價上漲將會是一個長期問題。
糧價飆升的四大成因
首先,供求關系的結構性因素是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糧食需求推高了價格。一些新興大國比以前消費了更多的糧食,而飲食消費結構中更多的肉類、乳類等食品刺激了糧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糧食供給方面也有問題。能源價格的上漲抬高了糧食種植的成本,對農業(yè)技術研發(fā)和推廣的投資跟不上去,種糧食的成本也就降不下來。
其次,生物能源擠占糧食種植資源。糧食價格越來越受到能源價格的影響,這種關聯(lián)使得糧價在高企的同時,波動也更為劇烈。
目前,大量的糧食是機械化生產,能源價格提高將抬高糧食種植成本。石油價格的進一步上漲也會刺激生物能源作物的種植。生物能源擠占了糧食種植的資源,消耗了糧食收成,破壞了土地資源,也加重了糧食短缺的情況。此外,與生物能源作物種植擴大相應,進入食品生產加工過程的糧食就會減少,這將提高糧食價格。
第三,氣候變化影響糧食供給。2007年干旱、洪澇災害頻發(fā),導致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區(qū)大幅度減產,直接影響了全球糧食價格。
氣候因素使很多地區(qū)不能維持正常的糧食產量,特別是東歐和俄羅斯地區(qū)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根據(jù)一些專業(yè)機構的預測,2008年異常氣象有可能繼續(xù)如去年一樣大面積出現(xiàn),這會對糧食生產造成短期影響并在一段時間后凸顯后果。
第四,全球糧食庫存下降至30年來最低水平。過去30年來,世界糧食庫存一直在不斷減少。到2007年,全球糧食庫存已經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全球小麥庫存僅夠全球人口不到三個月的消費;而玉米庫存僅夠兩個月的消費。也就是說,一旦出現(xiàn)重大事端,除了造成饑荒以外,還會造成恐慌,這是對安全更大的威脅。
緩解糧食問題的四大措施
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采取行動,來增加糧食供給,解決全球糧食問題。
首先,政府需要加強對農業(yè)的投入,特別是對農業(yè)技術研發(fā)和推廣的投入。這種投入要選擇那些見效比較快的項目,尤其要加大對耕地的投資。
其次,需要開放糧食市場,促進糧食貿易而不是對其加以限制。
第三,本國政府要利用社會保障體系和其他項目,對本國的貧困人口和家庭進行補貼,滿足其基本生存需求。
第四,要將農業(yè)與糧食問題置于氣候變化政策討論的議題內,通盤考慮生物能源生產與糧食價格的關系。
當然,這些行動由于周期較長的關系,不會在這一個糧食生產周期內顯現(xiàn)效果。但是,從長期來看,這些努力將有助于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保護貧困人群。(摘自2008年2月25日《第一財經日報》對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所長、糧食經濟學家約阿希姆·馮·布勞恩(Joachim Von Braun)的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