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煥
2000年的八九月間,一棵古樟居然引起省內外的關注,新聞媒體多次報道。
那就是在甬臺溫高速公路建設中,位于三門縣嶺口村的一棵古樟,它,正好落在高速公路通過的線位上。是砍掉?還是保留下來?留,又是如何個留法,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交通設計院的有關人員認為,如果移路,這里特定的地形位置已無余地;而要把樹留在中間,在這個位置上也無法實施。在與林業(yè)部門的溝通中,我們也了解到像這樣的古樹是不能砍伐的,看來是左右為難了。
三門古樟樹高15米,樹干胸徑2米,樹冠直徑達40米左右,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屬古樹名木,是“活著的文物”。我的觀念是:力主保護。盡管我也聽說,這樣的樟樹,在當?shù)睾芏啻遄佣加?,全縣同類古樟不下幾十棵,但我想砍一棵總是少一棵!
我以為,此類重要的文物、古跡和古樹名木等是有特殊意義的,本應該列入保護?,F(xiàn)在當務之急是如何面對三門古樟,既妥善處理得到保護,又不影響高速公路建設。
正在這時,上海鐵三局上海聯(lián)圣公司派人來到杭州,他們從媒體上得知這一消息,并到現(xiàn)場去察看過。他們認為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將古樟平移數(shù)十米,讓出高速公路的線位。他們說,在上海曾經成功地將五層樓的建筑物平移上百米,從技術來說沒有什么問題。
2000年10月16日至17日,由臺州市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設指揮部牽頭,在杭州召開了三門嶺口古樟遷移方案論證會。上海園林科學研究所、鐵路三局上海聯(lián)圣公司的領導和技術人員帶來《嶺口古樟遷移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會上,與會代表聽取了三門縣政府的介紹,重點聽取了上海園林科研所、鐵三局上海聯(lián)圣建筑工程公司的方案,并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大家認為,該方案以確保古樟樹成活為中心,目標明確,方法科學,技術先進,措施完善,方案可行,古樟樹可遷移?;睢?/p>
2000年11月,鐵三局上海聯(lián)圣公司正式開始組織實施。遷移一棵如此大的樟樹,工作量十分之大,先要按要求連樹根將一方長36米、寬12米、深分別為4米的土石方切離,并用鋼板全部包裹起來,下方還要鋪設鋼軌,這一坨土的重量約4000余噸。然后挖開移動路上的土,再用牽引設備把土坨一點一點地平移到指定位置。這一移動的過程,整整用了三天時間。為了保證樹移動后成活,施工中他們事先在土里加了肥料,四周預先安裝了水噴頭。
2001年5月15日,就在樟樹完成移位的那天傍晚,我來到這里。見到樟樹已經就位,噴淋龍頭打開,樟樹彌漫在水霧之中,十分高興。三門古樟的保護是成功的,也是及時的,從而確保了甬臺溫高速公路按期全線通車。三年之后,我又一次前往三門,來到位于高速公路旁的古樟樹下,只見古樟繁茂,長出了不少新枝葉,一片片郁郁蔥蔥,在秋風里輕輕地搖曳著,依然是一派生機。這可謂“筑路本是為民,何故濫砍樹木?留得千年古樟,勝造七級浮屠?!?/p>
時至今日,古樟得以保護,高速公路不誤通車,三門人感到欣慰,甬臺溫高速公路建設者感到欣慰。也許,所有為之作過努力的人們都會感到欣慰吧!
說來也是有緣,保護古樟一類的事情,在我從政的二十余年間,這已是第四次了。
記得第一次,那是1988年年底,當時我任蘭溪市委書記。一天,接到了一封人民來信,還附了一張照片。信是蘭溪下余鄉(xiāng)下俞村幾位農民寫的。他們訴說,下俞村有一棵古樟,將被砍伐掉,賣給一位外地人做木雕、家具之用。他們說,這可是他們村唯一的大樟樹,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了。村民們?yōu)樽柚箻浔豢撤ィ园l(fā)行動起來,挑土、堆土,把樹干都圍掩起來,村里男女老小都坐到土堆上,要求保護古樟。村里人拍下了照片,把它寄給我,向我反映,向我求助。
讀了這封情真意切的來信,看了這張照片,我百感交集,我為當?shù)卮迕褡o樹的精神所感動。如此經歷數(shù)百年的古樟,就為了賣幾個錢,將被無端砍掉充當木料,是何等可惜呀!我立即給下余鄉(xiāng)政府領導打電話詢問情況,得知果有此事。我在電話里說,應表揚村民們如此努力保護古樹名木的舉動,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他們對保護環(huán)境、保護古樹名木的認識比我們深刻,覺悟比我們高呀,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我請他們到村里去,與村里領導一起做好工作,保護好古樟,妥善處理此事。后來,這一棵古樟終被保護了下來。
第二次保護古樟的事,發(fā)生在我任衢州市長期間。記得那是1992年,有一天,我接到市林業(yè)局局長張鋼報告,說衢縣和柯城區(qū)境內,近幾日連續(xù)有兩棵樹齡有四五百年的古樟被砍伐。如此古樹被伐,連市林業(yè)部門都不知道,令人震驚。在林業(yè)局門口,我見到了被截獲的古樟樹干。該樹干胸徑有1米多,無空心,可見是一顆茁壯生長的好樹,太可惜呀,太可惜!我簡直被驚呆了。
人類在與自然相處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是頭等重要的。當年“大躍進”,山林樹木大批被砍伐,僅僅是為了伐木制炭,用來大煉鋼鐵,或者為了人民公社大食堂作燃料等,這已經鑄成大錯,導致后來水土流失,洪水泛濫,加之泥沙落入江河,河床提高,極易成災。直到現(xiàn)在,不少山林恢復起來仍是十分的困難。幸存的樹木,特別是古樹名木,大凡歷經了數(shù)百年的風霜,已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可謂是活著的文物?,F(xiàn)今,城市和農村的建設中,只要能處理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建設和保護兩全其美,實現(xiàn)人和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
除了對偷伐者依法做出處理外,這時,我想到衢州山川秀美,歷史悠久,全市綠化良好,古樟、古銀杏、古柏、古桂花等古樹名木不少,如果再不令各地重視并切實加以保護,那么這里今天砍掉兩棵,明天其他地方又砍掉兩棵,長此以往,其后果不堪設想。于是,我與市政府分管領導及有關部門商議,我們要舉一反三,把這次偷伐古樟事件的沉痛教訓,作為警示,把壞事變成好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一次古樹名木保護的教育和保護的行動。
首先,我們對古樹名木做了一次普查,弄清情況和“家底”。然后,在此基礎上,對樹齡在50年以上的每一棵古樹名木,都分門別類編號、掛牌,并確定保護的單位和責任人。為了引起全市人民共同關心和增強保護的責任感,不久衢州市人大常委會作出決議,確定樟樹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我在衢州還有一次保護古樟的事,發(fā)生在衢縣。衢縣樟潭鎮(zhèn)有一棵臨江的古樟,樹高30余米,樹干胸徑達3米多,人稱“樟樹王”。有一年夏季洪水猛漲,樹側堤岸受損,眼看要危及古樟,引起了縣、鎮(zhèn)領導的關注。我在一則信息上得知此事,立即批示要求市林業(yè)部門會同當?shù)夭扇〈胧?,做好保護工作??紤]到村里的實際情況,市里撥錢,用于砌筑護堤,不讓其繼續(xù)受損。在衢縣和樟潭鎮(zhèn)政府及當?shù)厝罕姷闹匾曄?,馬上組織力量完成了這一工程,使此樹至今仍安然無恙。
2006年的一天,我來到衢江區(qū),再次見到“樟樹王”。茁壯生長的古樟,依然郁郁蔥蔥,樹側立有一米多高的一塊石碑,一面刻“樟樹王”三字,另一面則刻著碑文《簡介》:該樟樹高32米,胸徑達3.23米,立木蓄積量99.9立方米,樹體之大,居浙西之冠,人稱“樟樹王”。已錄入《衢州市志》,《衢縣志》,《衢縣林業(yè)志》存史。據(jù)《中淤呂氏宗譜》記載,該村先祖之一呂思宜(220-288)原籍河南洛陽,因授衢州路分佐,遂卜居信安中淤(呂家)。呂公生平愛種樹,此樟樹應為其所栽,至今已有1700多年樹齡。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發(fā)生特大洪災,水漫呂家樓屋,幸群樟保護,村莊無恙。光緒七年(1881年),呂公后人因生活困難,欲將此樹砍伐,經通族商議,以15塊銀洋將9株大樟判來,作為宗祠產業(yè)保留,規(guī)定樹干樹枝一律不得偷砍采摘,違者,告官究治。故諸樹數(shù)百年來完好無損??谷諔?zhàn)爭期間,大部被毀,僅存此株。
古樟呀古樟,在你千百年來生長的土地上,當今社會又為你茁壯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是好事,幸事!我在想,人民群眾保護了這一棵棵的樹木,保護了這一方方綠色的山水,保護著這無比美好的大自然。那么,這一棵棵的樹木,這一方方的山水,這絢麗的大自然,也同樣為子民們繁衍生息提供著良好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年年歲歲演奏著人和自然和諧的樂章!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