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龍
顧城(1957~1993),北京市人?!拔母铩逼陂g,隨父親下放到黃河入海口為農民放豬,在沙灘上用樹枝開始寫詩。是朦朧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曾應邀訪問歐美,后遷居新西蘭激流島。著有詩集《黑眼睛》、《顧城詩全編》等,詩風純美,有“童話詩人”之稱。
遠和近,屬于空間距離的范疇??臻g有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之分,空間距離也就有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之別。
六行詩包含三個意象:你、我、云。詩寫你看我、看云的情態(tài),和我對你的感覺。就物理距離而言,你與我近而與云遠;但在心理距離上,你卻是和遠天白云近,而與近在咫尺的我遠。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應有的信任友愛之情。欲望的膨脹,利益的沖突,生存的競爭,使本當誠信的人性中,摻雜了太多的機巧、算計和詭謀。人在面對同類時,便不免顯得陌生、疏遠、戒懼;只有面對大自然時,才顯得放松、投入、親和。顧城曾經談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想用影視中的推拉鏡頭手法,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戒備和人與自然的親密,從而表現十年文革動亂對人際關系的破壞。其實,不唯文革中是這樣,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后,從來如此,文革中的人斗人不過是極端表現而已。這種親近自然而疏遠同類的孤獨、隔膜的生存狀態(tài),古代詩人如李白曾表述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辛棄疾曾表述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顧城在此以他的方式,把現代人這種更為強烈的生存體驗,又作了一次現代性的表述。這是人類和人性的共同悲哀。
在表現上,此詩純粹言理而又不直接言理,只用日常生活畫面來自然呈示,可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隨便省力,淺而能深,是這首詩的過人之處。
也有人認為《遠和近》是一首情詩,“你”有接近“我”的愿望,但彼此的距離又難以很快消除,所以“你”看“我”時有幾分游移不定,詩中的情景是一種愛情的“前發(fā)生”狀態(tài),這是一枚尚未紅熟的愛的青果。作這樣的理解也能自圓其說,未嘗不可,因為古人早就說過“詩無達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