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餐桌上的肉類原來是碳密集型產品!根據(jù)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研究,人們每生產1公斤肉類,就會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環(huán)保分子的呼聲。
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動物保護、宗教信仰……現(xiàn)在又多了一條:拯救地球。
不少生態(tài)科學家認為:人工飼養(yǎng)牛、羊等動物會產生巨大的溫室氣體甲烷,這將加速全球變暖進程。相對于減少汽車使用量,普通民眾減少肉類消費,對遏止全球變暖的作用更大。
日前,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呼吁大眾少吃肉類,以幫助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因為大力宣揚全球變暖的危害性,該組織與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共享了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他呼吁:“從每周,放棄吃肉一天開始,逐漸減少肉制品消費?!?/p>
“食素救地球”的觀點并不新鮮。早在2006年底,聯(lián)合國糧油組織就公布了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huán)境問題與選擇》:肉類食品生產向大氣層排放的溫室氣體大于交通業(yè),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這一數(shù)字包括肉類生產工業(y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釋放出的溫室氣體,從清理林地、飼料制造與運輸?shù)脚Q虻壬蟮拇蜞门c排氣。其中,全球10.5億頭牛排放出的廢氣,被認為是導致全球變暖的最大元兇。這是因為牛群打嗝與排氣的過程中會產生100多種污染氣體,其中包括大量的甲烷,而這種氣體正是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之一。畜牧業(yè)的發(fā)展還會消耗大量的土地和糧食,荷蘭紀錄片《面對肉類的真相》里說:“南美洲有4億公頃的黃豆作物是種給牲口吃的,如果直接給人類食用,只需2500萬公頃,即可滿足全世界所需?!?/p>
根據(jù)“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xié)會”(CIWF)組織的調查數(shù)據(jù),全球的肉類消費在顯著增長,在過去的40年中,歐洲肉類的人均年消費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國則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成為“心腹大患”,40年前,這個國家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僅4公斤,這一數(shù)字現(xiàn)在已經達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繼續(xù)增長。CIWF呼吁個人應減少對肉類消費量,而各國政府應該針對肉類生產與消耗量制訂明確目標。
不過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給那些堅定的肉食主義者們。
環(huán)保組織綠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亞推動“吃袋鼠救地球”運動。這個提議看似荒謬,卻和“溫室效應”的應對有著很大的關系。根據(jù)綠色和平的報告預測,人們一旦喜歡上袋鼠肉,牛肉消耗量將減少20%,肉牛養(yǎng)殖量也相應減少,隨著袋鼠肉品種多元化,到2020年,澳大利亞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將減少1500萬噸。
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為它放的是“環(huán)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種特殊的細菌,幫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廢氣。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目前正計劃把袋鼠胃中的這種細菌移植到那些釋放大量甲烷的牛羊體內,不僅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還促進牛羊對食物的消化,進而減少飼料用量。
農場動物如何影響全球氣候,這一研究領域曾經被人嘲諷為“放屁科學”,認為是“小題大做”,但現(xiàn)在日益嚴峻的全球變暖局勢證明了它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其中。
(叮當摘自《外灘畫報》圖/潘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