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乾桂
每一個大人,都該花點時間,絞盡腦汁地為孩子籌劃一件有意義的秘密行動。
這是我在幾年前,與臺灣書田診所的丁綺文醫(yī)生一起參加電視臺的錄像時,所得到的心靈啟思。
丁醫(yī)生在錄像時提及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她稱之為“秘密行動”,大約的意思是,從她女兒上了初中開始,每一年生日都為她寫一本媽媽手札,說出一位母親的溫柔觀察與貼心鼓勵。
下了節(jié)目,離開電視臺之后,這段話一直鑲嵌我心,暗地里產(chǎn)生了化學作用,女兒終于念了初中,發(fā)酵了秘密行動。孩子生日前夕的某天,我跟女兒要求E-mail信箱,起初換來一臉不解,問我:“干嘛?”
“寫信給你呀?!?/p>
“你有沒有搞錯,在家還寫什么信?”
事后證明此舉管用,女兒接到信時既驚訝又高興,在電腦前坐定,定睛展讀,一遍又一遍。
相隔多年,有一天,女兒提及這段往事,偷偷告訴我:“看那一封信時,你就不知道有多感動。”
感動?它意味著父母的行動,孩子有了心動。這往往是大人疏忽的感覺,錯估青少年,以為他們處于狂飆的年代,多半是無厘頭的自以為是,慣常用壞脾氣與父母沖突,我發(fā)現(xiàn)只要方法有創(chuàng)意,還是可以馴服這頭怪獸的。
問題出在溝通方式,大人們傳承了上一代的溝通模式,很有侵略性,如同律師、法官,往往一言九鼎,口頭命令。這種攻擊行動,沒有一個孩子喜歡。
蠻橫的溝通有兩個盲點:一是教人唯命是從,不講道理,不可辯白,大人全對,小人有過;二是沖動,不假思索,不分青紅皂白,這樣的溝通形式不可能有效用的。
寫信就不同了,透過平和的情緒,自然地宣泄,理性的鋪陳、反芻、消化、整理與沉淀,寫了出來的意見勢必更有建設(shè)性,不會只在“你、你、你”的指責聲中打轉(zhuǎn),而會添了“我”的感覺。
西方心理治療中有一套有趣的“寫信療法”,大約是這種意思,通過信的書寫,整理出一套對彼此都有用的方式,達到治療的效果。
父母的感性,自己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最近我開始收獲投資的成果,孩子在往后的父親節(jié)與我的生日時,費盡心力自制一張卡片、一紙短箋,寫上密密麻麻的字,說出滿心的關(guān)懷,展讀完信,我告訴兒女:“你知道嗎?看見這張卡片時,我有多么感動?!?/p>
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去的不必用嘴,我除了寫寫信外,常費心書寫,留下短箋、手札,一張紙上畫了一些畫、幾行字,便代表了我的貼心,我猜他們看得懂的,畢竟用心的人,比較容易被知道。
它像高段的孫子兵法,真是攻無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