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園
事實上,沒有哪屆奧運會能夠逃脫爭議,關鍵在于如何化解矛盾與危機。
北京時間2008年4月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羅格是在兩個國際奧委會委員陪伴下當天飛抵北京的,與溫家寶的見面會談約一小時。在隨后接收NBC采訪時,羅格稱,這是一次關鍵的會面。但他拒絕吐露會面的具體細節(jié)。
恰在一天前,針對火炬?zhèn)鬟f過程中的沖突事件,這位始終堅持奧林匹克應該“去政治化”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在接受采訪時首次公開談及政治:“這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完美派對,圣火傳遞已不幸成為了政治的靶子,國際奧委會對此非常關注?!?/p>
“沖突”從倫敦開始
3月31日,采自奧林匹亞山的火種通過專機抵達北京的那一刻起,許多中國人就處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興奮之中——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歷時130天,傳遞總里程約13.7萬公里,火炬手2萬多名。它將是奧運史上傳遞路線最長、傳遞范圍最廣、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
此時,西方媒體仍在對“3·14拉薩暴力事件”的討論中,而一些“藏獨”分子稱將在火炬?zhèn)鬟f中使中國“蒙羞”。
火炬在第一站阿拉木圖的開局堪稱夢幻,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親自擔當?shù)谝话艋鹁媸帧@是歷屆奧運火炬?zhèn)鬟f從未享受過的待遇。國家總統(tǒng)親自領跑,給火炬全球傳遞的“和諧之旅”定下了一個極高的調子。
火炬?zhèn)鬟f,在第四站倫敦站的傳遞中遭遇變故。
作為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國,火炬在倫敦站的傳遞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北京奧組委特地為倫敦安排了境外最長的傳遞路線——31英里(約50公里)。
在線路的選擇上,也頗費了一番腦筋。從1948年第14屆奧運會主體育場——溫布利球場出發(fā),經(jīng)過大笨鐘、大英博物館等地標建筑,最終抵達2012年奧運會場館之———格林尼治北部的千禧穹頂體育場。
當?shù)貢r間4月6日一早,數(shù)萬倫敦人頂著風雪聚集到了街頭,幾小時后,卻意外看到了沖突的場面。傳遞中,多名“藏獨”分子試圖沖破警察的封鎖線,搶奪火炬。有人試圖用滅火器撲滅火炬。據(jù)BBC報道,整個過程英國出動了2000名警察,阻止了近500名示威者。歷時8小時的傳遞中,至少30人被捕。
在“進攻”與“保衛(wèi)”的沖突中,經(jīng)過80個火炬手的傳遞,火炬安然抵達千禧穹頂體育場。
第二天,“火炬在倫敦傳遞中遭抵制”成為了許多西方媒體的頭條。
被定名為“和諧之旅”的第29屆北京奧運會全球火炬?zhèn)鬟f,還是遭遇了各方政治勢力。在之后的法國巴黎和美國舊金山兩站,此種緊張的氣氛有增無減。
歷史上的奧運與政治糾葛
北京奧運會火炬?zhèn)鬟f中遭遇的沖突和輿論抵制并非孤例?!翱棺h和抵制永遠是奧運會的另一種聲音?!闭鐘W林匹克史學家學會秘書長托尼·畢克勒克所說:事實上,沒有哪屆奧運會能夠逃脫爭議。
圍繞奧運會的是非從1908年第四屆倫敦奧運會,就已經(jīng)開始。
那時,奧運會剛剛從世界博覽會中掙脫,還立足未穩(wěn),以政治為名的抵制行為便粉墨登場。開幕式前,組委會規(guī)定所有國家走過英國王室的禮臺時,都必須將旗幟下垂,以示尊敬。但美國隊走過禮臺時,并沒有遵守。因為他的旗手是一名美籍愛爾蘭人。
之后的歷屆奧運,都有懷著各種目的的政治團體爭相登場,欲借“奧運會”這個舉世矚目的聚光燈,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最著名的是1972年的“慕尼黑慘案”。9月2日夜,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員潛入奧運村,他們挾持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作為人質,要求釋放被關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監(jiān)獄中的兩名囚犯,最終造成11名以色列選手全部死亡。奧運會被迫停賽一天。奧林匹克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
上世紀80年代,在冷戰(zhàn)的基調下,奧運會成為各國政治斗爭的大舞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為了“譴責”前蘇聯(lián)侵略阿富汗,在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號召下,66個國家抵制了本次奧運會,參賽的國家數(shù),退到了20年前羅馬奧運會的水平。作為“回報”,四年后,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又抵制了在美國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
冷戰(zhàn)之后,“種族主義”問題開始成為抵制奧運會的主要原因。
被公認為“最成功”的2000年悉尼奧運會從一開始就被土著居民看作爭取權利的舞臺——1991年10月,悉尼剛剛遞交申奧議案,國內就炸開了鍋。澳大利亞著名的土著居民法律服務組織NSW,公開要求國際奧委會拒絕悉尼的申請,理由是澳大利亞對土著居民的不公平待遇。1993年8月,奧運主辦國揭曉前,700名土著領導人聚在一處,譴責聯(lián)邦議會在“馬寶事件”中對土著居民的歧視行為。并且公開表示,將在奧運會期間發(fā)起抵抗,以提高世界人民對土著居民生活狀況的重視。土著們甚至號召400米名將弗里曼——原住民的標志性人物,抵制奧運會,以引起國際體育界的關注。
積極的態(tài)度
面對不同的國際輿論,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史專家任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東西文化的矛盾一貫有之,只是通過火炬釋放了出來。
2007年10月,美國《新聞周刊》雜志中,有文章指出“北京正在努力推廣它的公關策略,在奧運會到來之前,尋求一個更加溫和的國際形象?!边@家雜志還稱北京奧組委已經(jīng)和一家公關公司簽訂了協(xié)議,幫助北京奧組委改善媒體關系。不過,《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多方核實,并沒有官方消息表明中國政府已與公關公司聯(lián)絡。中國政府對于此事的反應顯然沒有西方媒體描述的那樣強烈。
但無論是中國網(wǎng)民自發(fā)地反駁西方不實報道,還是采取“公關”策略,更或國家領導人積極介入,主動與相關人士商議,都表明了中國各層人士積極解決沖突和平息輿論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