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生
老人還要學會放棄和犧牲,要適當尋找新的精神生活支點,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真正活出“人生第二春”。
我的幾位老朋友和我談?wù)撍麄兊膬号沂聲r,經(jīng)常會提及兒女如何不孝順、不聽話、沒心沒肺,致使他們憂心忡忡,積屈成疾等。張伯、李姨是對老夫妻,每月退休金加起來將近三千元,有自己的住房80多平方米,兩人身體基本健康,一子一女都已成家,有住房,收入也不錯。但張伯還是會煩惱。原來張伯的兒子阿強近年來喜歡搞業(yè)余攝影,在“發(fā)燒友”堆中小有名氣,阿強不斷投入、更新設(shè)備,四處尋找素材,醞釀新作品,惹得張伯老是數(shù)落阿強是“敗家子”。兩人一見面,張伯就罵個不停,阿強每次都罵不還口,不過,仍是我行我素,把張伯氣得“七竅生煙”。
而李姨呢,卻是為4歲的外孫女平平忙碌,她三天兩頭去幼兒園,問老師:“現(xiàn)在天氣冷了,平平衣服夠不夠穿”、“現(xiàn)在天氣熱了,平平有沒有汗,請幫她擦擦”。平平放學回家時,她不放心小保姆,總要親自接。晚上給女兒打電話:“給平平水果吃沒有”、“讓平平多喝點水”,還要女婿教平平畫畫,讓女兒教平平練鋼琴……時間長了,女兒的回答也就不那么禮貌,老太太心中的氣也越來越大。
二老閑來無事,喜歡議論兒女孫輩的事,說兒女沒心沒肺,孫輩要受罪。往往是二老一起啟動“問罪之師”,結(jié)果卻是落得不愉快的收場。憂多了,愁多了,惶惶不可終日,便容易積憤,甚至出現(xiàn)脈快、胸悶、透不過氣來、口干等病癥。
我對老朋友說,事實上,我們不少老人還未學會做老人。
有的老人性情古怪、固執(zhí)、孤僻,有的臉皮越來越厚、脾氣越來越大,有的總喜歡擺老架子,對家人時時、事事發(fā)號施令,這樣的家庭怎能和諧地生活呢。要知道家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精神的關(guān)心是互動的,老人只有主動地在思想上與家人平等,家庭成員才可能有良性互動的精神關(guān)心。
我們的兒女都已長大成家立業(yè)了,有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不可能像年幼時那樣,對父母言聽計從,遇事總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完全正常的。老人總是沒完沒了地操心勞神,沒事找事,搞得老少不得安寧,子女一旦不聽從,老人就覺得他們眼里沒有自己,不尊重自己,他們好像總是在故意惹你生氣,這樣的老人生活一點也不愉快,全家人的生活也不愉快。
老人要適當尋找新的精神生活支點,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真正活出“人生第二春”。比如家務(wù)、帶孫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老人只能是幫忙性質(zhì),務(wù)求適可而止,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夠擺脫老人的煩惱源,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新崗位。比如經(jīng)常外出散步、探親訪友、唱歌、跳舞、筆耕、畫畫等,就會活得開開心心。
老人還要學會放棄和犧牲,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如意之事,凡事不會絕對合理,個人利益即使有時受損,切勿去爭鬧,做個“難得糊涂”之人。這樣,老人的心胸才會更寬闊,生活才會更如意,壽命才會更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