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俊
從古至今,旅者無數(shù),他們在所游之處皆會留姓刻名,以顯其足跡。大李杜兩巨擘,遍游山川,所遺覽景抒懷之作無數(shù),盡是膾炙人口,傳誦千古。以色列拉賓墓冢前特意放置的牌子供游客書寫以暢發(fā)胸懷,宋元之時的蒙古鐵騎,游蕩于歐亞大陸,亦可算作是旅人,他們每到一處,以屠城滅族來銘刻自己的偉業(yè)。
由此可見,凡是將自己視為旅者的,大都會在所過之處留下些許痕跡,仿佛這是旅者的意義所在。但我不敢茍同這個看法,我執(zhí)著地相信,旅人漂泊意義之所在,絕非跋涉千里只是為了將腳印留在那里,旅者如風(fēng),本應(yīng)無痕。
李白杜甫所游之處,盡以兩人蹤跡為豪,反而使這些名山大川被忽略了自然上的意趣;黃鶴岳陽二樓本是奇景佳境,反被墨客騷人旅至此處自以為是的楹聯(lián)斗方所喧擾,失卻了本來的清新。至于蒙古人的鐵騎踏遍歐亞,這些旅者自以為驕傲的痕跡給所經(jīng)之地的一切造成了難以修復(fù)的毀滅,他們的旅跡不再是豐功偉績,而是殺戮與滅亡。
這些人都不能叫做真正的旅者,真正的旅者,并不是在乎自己留下的腳印,而是將所見所聞中的感悟變作屬于自己的東西,將旅地變成心中的烙印,是羈旅之處改變旅者的心,塑造旅者的心,而不是旅者用自己的作為改變旅地。
即使旅者不經(jīng)意所留下的痕跡,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被人不經(jīng)意地忘卻。君不見那些痕跡,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詩詞華章固然可傳千古,但揮毫潑墨的意興卻早已隨流水東去,刻意留下的東西又還剩什么呢?寒煙衰草,冷鴉凄迷,一抔黃土而已。奔波萬里而激起的滾滾塵土,馬蹄踏過的千萬蹄印,終究只剩下早已靜默的沙子,或許還會偶爾憶起曾嘯傲長空的感覺。
旅者,別友棄家背井離鄉(xiāng),絕不能只為將足跡留遍大地而行。旅者本就是旅地吹過的清風(fēng),與旅地的相遇并不是他們生命的交集,風(fēng)所帶走的,只是旅地的氣息,旅者所帶走的,只有被旅地些許同化的心靈。
旅者應(yīng)持有的,是以心察萬物,所見所聞皆以心載之,將旅地的品質(zhì)升華為自己心靈的若干,旅者無痕于所經(jīng)之地,卻應(yīng)有痕于己之心。
那些聲如裂帛、金鐵交鳴的覽古之曲,那些為見證自己足跡所奔行咆哮的放歌,早已湮沒在長河里。數(shù)不盡的鉛華之后,旅人瘦馬蕭索的身影,如拂袖間的清風(fēng)拂過,依稀可見。
(指導(dǎo)教師 張漢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