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
議論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然而寫作中學生對論據(jù)的分析,常常是“蜻蜓點水”,從而使文章敘多議少,膚淺單薄,缺少深度和厚度,如何讓學生學會對論據(jù)進行充分深刻的分析,使分析更有力度,使作品具有較強的說服力,達到較高的水平,下面介紹六種容易把握的論據(jù)分析方法。
1.因果分析法:這種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系上把論點與論據(jù)聯(lián)系起來。具體說,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為,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路,探求其根源,發(fā)現(xiàn)其本質(zhì),使內(nèi)容逐步深化。
如2007年湖北省一考生的高考作文《“聽媽媽的話”》中這樣寫道:
……愛聽陶淵明,因為中華的母語中少不了他的積極與樂觀,是他給媽媽的語言中注入了歡樂與悠閑。
……愛聽李白,因為中華的母語中少不了他的那一份豁達與豪邁,是他給媽媽的語言中注入了堅定與勇氣。
……愛聽李清照,因為中華的母語中少不了她的幽怨與執(zhí)著,是她給媽媽的語言中注入了柔情與悲涼。
用此法分析原因,挖掘根源,緊扣論點。
2.歸納分析法:即在列舉多個典型論據(jù)之后,對這些論據(jù)進行歸納,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扣到要證明的論點上,一般用“總之”、“綜上所述”、“由此可見”等詞。
如2007年河南省一考生的高考作文《勇于“摔跤”》中這樣寫道:
孫中山青年時期胸懷祖國,立志解救天下蒼生……在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摔跤”后,孫中山終于明白:惟有武裝斗爭才是舊中國的唯一出路。
“相對論”的發(fā)現(xiàn)者愛因斯坦年輕時期也是屢遭坎坷,先是求學受阻,不得已轉(zhuǎn)入一所很不起眼的大學,接著求職困難,難以養(yǎng)家糊口,可謂摔了無數(shù)次的跤,嘗盡了人間百態(tài)。可是這些“摔跤”經(jīng)歷也成就了他“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由此可見,摔了一跤真是我們成長經(jīng)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惟有“摔了一跤”我們才能在此汲取經(jīng)驗教訓,增長生活常識。惟有“摔了一跤”才能磨礪我們的意志和勇氣。“摔了一跤”沒什么,“摔了一跤”我們才能學會站起來!
用此法歸納綜合,尋出規(guī)律,行文嚴密。
3.假設分析方法:即假設其中結果的條件不存在,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結果。同時與原條件下的結果進行比較,通過這種比較來論證觀點的成立。
如2007年上海一考生在《必須跨過這道坎》中先分析了“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偉人和成功者,都曾不可避免地接受坎坷的洗禮?!松杏刑嗟摹彩俏覀儽仨毴タ缭降?,跨過這道坎,我們將會離成功的目標地更近一步??邕^這道坎,或許成功還不會立刻出現(xiàn)。”然后用假設分析法分析到“但倘若你臨陣退縮,因為膽怯或是惰性而刻意逃避這道坎,那么迎接你的必定是失敗!與成功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的你,缺少的不是智慧和天賦,而是跨過‘那道坎的勇氣、決心以及面對壓力時所需的承受力。(此例同時也用了對比分析)
湖南一考生在證明“人應當詩意地生活”時寫道:試想,一個內(nèi)心渾濁不堪的人如何能夠讓生活充滿詩意呢?……
再如,為了證明“立志”的重要性,一篇學生習作中引用了王羲之練字的例子后,接著分析道:“假如王羲之根本沒想過要當什么書法家,只是平庸過日子,那他絕不可能有這么堅強的意志去練字,王羲之其人也不會被我們所知。正因為他從小就立下高遠的志向,才會有堅強的意志去苦練書法,才會成為一代書法家?!?當然此例還用到了因果分析法、條件分析法)
4.闡釋分析法:就是對引用的理論(名言、警句等)作解釋,通過正反分析,證明論點的正確。運用這種分析方法,一般從闡釋概念人手,也可用在敘述事例之后,對事物進行評析。
如2007年河南省一考生在證明“要勇于‘摔跤”時寫道:有位偉人說過:“要想不犯錯誤,那就什么事也不要做?!毖酝庵?,既然做事,就會犯錯誤,在錯誤中前進,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功。要想不摔跤,那就不要走路。既然要走路,那就一定要摔跤。
5.意義分析法:就是舉出例子后挖掘這些例子所展示的深刻意義,及帶給人們的重要啟示。
如2007年北京一考生《細雨閑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一文中舉了林則徐、韓愈的例子后,這樣分析道:“他們的細雨不止于沾濕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潤了一方水土;他們的閑花也不止于鋪滿路面,更深嵌土地中,‘化作春泥更護花。他們的紅線那端,是蒼生百姓!他們將寂寞化為動力,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6.比喻分析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進行分析。
如2007年上海一考生在《必須跨過這道坎》一文中這樣寫道:人的一生,總有一些坎是必須跨過去的,這就好比是你在幼年播下的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經(jīng)過你的點滴付出而伴隨你茁壯成長,最終結出成功的果實……人生仿佛一本正在被書寫的書籍,每一個字詞都非常精彩,卻不能預先知道結尾,要耐著性子,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才能真正跨過那一道道坎,那一道道必須跨過的坎!
此文用比喻分析法(打比方),形象地闡述了“跨過這道坎”的重要意義。
同一論據(jù),可以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到底用哪一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有時常綜合運用幾種方法。如前面所說的“假設分析方法”中,《必須跨過這道坎》一文在假設分析的同時,也構成了對比,證明“立志”的重要性一文中在用了假設分析的同時也用到了因果分析法。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記住,分析的目的是為使論據(jù)更好地證明論點,使論點更加突出,更具說服力,因此,分析必須緊緊地圍繞論點,扣住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