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惡性腫瘤;中西醫(yī)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5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12-02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但在化療過程中,常常由于多種原因造成化療藥物血管外滲,致使血管局部組織的嚴重損傷,尤其是強刺激性化療藥物,一旦外滲,極易造成組織壞死及血上管不可逆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因此,對化療藥物滲漏處進行及時處理,保護靜脈,防止靜脈損傷十分重要。筆者自2003年1月~2006年8月,對42例化療藥物外滲的腫瘤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42例均于住院治療中發(fā)生化療藥物滲漏性損傷的患者,以男性多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12~78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肺癌15例,淋巴瘤10例,肝癌8例,乳腺癌5例,直腸癌4例。
1.2臨床表現(xiàn) 臨床上以淺表靜脈穿刺較頻繁,外周靜脈給藥化療藥物滲漏性損傷發(fā)生率為0.5%~6%,但實際發(fā)生率卻遠高于此水平,常發(fā)生在手背、足背、手腕等處。輕度患者局部組織有酸麻、腫脹感覺,皮膚蒼白或紅斑,沿血管壁呈持續(xù)性刺痛、劇痛、燒灼樣痛;中度患者局部組織腫脹,皮膚溫度升高或水泡,呈持續(xù)劇痛,夜不能眠;重者可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潰瘍形成,壞死組織浸入真皮下層和肌層,壞死組織呈黑色,可脫落向深部浸蝕達骨骼。
2治療方法
2.1西醫(yī)治療 在化療藥物治療過程中,加強巡視,觀察液體滴速及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漏、疼痛。一旦發(fā)現(xiàn)藥液外滲,立即停止治療,盡量抽盡外滲的藥液給予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加生理鹽水5ml作局部環(huán)型放射性封閉,進針角度15°~20°,邊進針邊推藥,直至患處中心,阻斷滲漏的藥物繼續(xù)向深層組織擴散,封閉范圍大于滲漏面積2cm,注射藥量以能使紅腫范圍明顯突出皮膚為宜。然后用50%的硫酸鎂冷濕敷,3~4次/d,1~2大。
2.2中醫(yī)治療 24h或48h后用中藥濕潤燒傷膏涂搽滲漏部位,厚度0.5cm,3~4次/d,3~5d。滲漏后引起疼痛使患者不愿活動,長時間會引起患肢關節(jié)強直、肌肉萎縮,并鼓勵患者進行合理曲肘、握拳等活動。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治愈:滲漏處疼痛、腫脹消失,升高的皮膚溫度降致正常,皮膚無破潰,輸注化療藥物血管通暢;好轉:滲漏處疼痛減輕,腫脹消退,皮膚溫度下降,皮膚血管呈黑褐色條索狀,不易再通;無效:滲漏處疼痛未減輕,皮膚溫度升高或不降,皮膚破潰,血管不能再通。
3.2治療結果 42例化療滲漏損傷的患者,治愈39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5%。
4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化療藥物滲漏血管外局部組織發(fā)生急性炎癥改變、循環(huán)改變,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成分滲出,白細胞粘附、浸潤、細胞受損變質。用50%的硫酸鎂冷濕敷,利用其高滲作用,具有清熱、減輕血管組織水腫,冷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吸收。地塞米松能穩(wěn)定細胞膜,阻止致炎、致敏、致痛物質的釋放,減輕局部水腫及炎性反應,阻斷腫瘤毒性物對血管的影響,促進組織修復。利多卡因為局部麻醉藥,可阻斷病灶周圍神經末梢反射,同時降低血管的脆性,減輕藥物滲漏,從而減輕疼痛,長期小量使用體內無積蓄,可反復使用。本病屬祖國醫(yī)學“癰疽疔毒”范疇。為化療藥物外滲肌膚、損傷脈絡,熱壅血瘀所致。中藥濕潤燒傷膏主要由紫草、黃芩、黃柏、黃連、乳香、沒藥、冰片、及蜂蜜等組成,主要成分是B-谷巢醇、黃柏內脂、黃芩甙、小檗堿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止痛抗炎、抗感染作用,可生理性再生皮膚,促進愈合,減輕損傷,且無損傷性液化排除壞死組織,其中止痛作用顯著。中藥濕潤燒傷膏的劑型為無水油脂,其性能接近于皮脂,故在創(chuàng)面上保持濕潤,一方面對病區(qū)起改善微循環(huán)和營養(yǎng)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有效地保護隔離創(chuàng)面于外界環(huán)境及細菌的接觸,保護了組織,破壞了細菌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有效地控制了感染的發(fā)生,并利于組織水腫消退,促進創(chuàng)面上皮修復,降低了炎性反應,且藥物本身含有止痛成分,從而減輕了疼痛。中藥濕潤燒傷膏中蜂蜜等多種營養(yǎng)成份,改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具有抑制膠原纖維再生促進上皮生長的功能,從而有效促進傷口愈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化療藥物滲漏,互補了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帶來的不足,治愈好轉率明顯提高,保證了治療的有效進行,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減輕病人痛苦,密切了醫(yī)患關系,也減輕了護士工作壓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