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8例小兒秋季腹瀉患兒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8例采用西藥蒙脫石散治療;治療組50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止瀉胃苓湯口服。結果:治療組治愈41例,有效6例,無效3例,治愈率82%,總有效率94%;對照組治愈22例,有效12例,無效14例,治愈率45.83%,總有效率70.83%。2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止瀉胃苓湯;小兒秋季腹瀉;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10-01
小兒秋季腹瀉是臨床上嬰幼兒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占秋冬季節(jié)小兒腹瀉約80%[1]。筆者自2003年9月~2006年2月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秋季腹瀉5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98例,全部來自本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5個月~3歲;病程3天以內。對照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齡6個月~3.1歲;病程3天以內,經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均參照《兒科學》[2]中診斷標準:急性起病,常伴發(fā)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fā)病初常發(fā)生嘔吐,隨后出現(xiàn)腹瀉,大便為稀水樣或蛋花樣,無腥臭味,每日數次至10多次,大便常規(guī)檢查偶見少許白細胞,無粘液,無紅細胞及膿細胞。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 口服蒙脫石散,1歲以下每次1g,1~2歲每次1~2g,2歲以上每次2~3g;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
2.2治療組 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藥同對照組,中藥予止瀉胃苓湯.基本方藥:蒼術1~2g,陳皮1~2g,川樸3~6g,甘草1~2g,白術3~6g,茯苓6~9g,豬苓3~6g,澤瀉3~6g,車前子6~9g,石榴皮3~6g。如發(fā)熱者加葛根6~9g,連翹3~6g;嘔吐者加半夏3~6g,竹茹3~6g。每日1劑,水煎服。
以上2組治療期間均不用抗生素,給予飲食控制。對出現(xiàn)脫水患兒,根據程度不同酌情予以口服補液或靜脈補液。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大便次數和性狀正常,全身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正常;有效: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減少1/2以上),性狀好轉,全身癥狀減輕;無效:大便次數減少不及1/2或無減少,性狀無好轉,全身癥狀及體征無好轉或加重。
3.2治療結果 見表1。
2組治愈率比較,X2=13.95,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4討論
小兒秋季腹瀉好發(fā)于秋、冬兩季,病原體以輪狀病毒多見,病毒侵犯腸道粘膜,引起腸道細胞變性、壞死和脫落,致使小腸粘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蒙脫石散對消化道內的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中醫(yī)認為小兒秋季腹瀉屬“泄瀉”范疇,小兒臟腑脆嫩,藩籬不密,加之飲食不知自節(jié),寒暖不能自調,易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幼幼集成》“夫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蓋脾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行營衛(wèi)。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而下降,泄瀉作矣”。脾喜燥而惡濕,濕易傷脾,所以有“濕多成五泄”之說。故泄瀉雖有多種不同因素,但未有不原于濕者。由此可見,泄瀉病因雖多,病變均在脾胃,濕濁中阻,濕困脾胃為其主要病機,治則宜以健脾助運,利尿化濕為主。止瀉胃苓湯中蒼術芳香醒脾,燥濕助運,厚樸行氣化濕,陳皮理氣配蒼術以和胃化濕,白術、茯苓健脾滲濕,豬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利小便以實大便”,石榴皮澀腸止瀉以防頻瀉傷正,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使?jié)駶岬没⑽笍徒?,泄瀉得止。本觀察表明,中西藥并用,切中病機,能收到比單用西藥治療更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