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風格,秉持“謀人之道,攻心為上”,強調“靈活、權變和藝術”;而“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風格,則恪守“公平和制度”,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前者深得人心,但失之無序;后者秩序井然,但有失人情。那么,在提高士氣、改善企業(yè)績效方面,究竟哪一種管理風格能更勝一籌?作為管理者,您是否也常常有此困惑——
案例:管理風格迥異的兩位老總,誰更出色?
樂于溝通,用人不疑,但無視程序的劉總
Y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國電子企業(yè),于2002年在中國設立了多個銷售分公司,各分公司下設辦事處,辦事處分為兩個部門,一般由產(chǎn)品經(jīng)理主管各部門。
2004年,東北分公司由劉總經(jīng)理負責。出身于銷售員的劉總,非常注重與員工的溝通,經(jīng)常深入各門店,聽取促銷員、業(yè)務員的意見;在下班的時候總會在辦公室里轉一圈,看到誰還在加班,就叫大家放下手頭的工作,一起去吃飯。
劉總經(jīng)常強調的一點就是:我既然用你了,就絕對信任你。劉總剛到任時,每月都會定期組織辦事處長、產(chǎn)品經(jīng)理會議,一是了解一線市場情況;二是通過溝通,增加彼此的信任。劉總特別重視銷售總監(jiān)的意見,有市場問題常常第一個找銷售總監(jiān)商量。由于善于聽取意見,很多普通員工也敢于向他反映問題,而他總能較快地給予反饋并組織人員解決。
但是,由于劉總經(jīng)常深入一線,喜歡在現(xiàn)場就拍板決定一些方案,于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沒有預算的支出;而員工也習慣了這種做法,經(jīng)常越級與劉總匯報,引起公司一些部長的強烈不滿。
重視制度,用人要疑,但忽視員工感受的趙總
2005年底,由于業(yè)務需要,劉總調任另一地區(qū)的分公司擔任總經(jīng)理,東北分公司現(xiàn)由趙總接任。
由于交接時正值新舊銷售年度交替,趙總召開了一次全體員工動員大會,其他地區(qū)的辦事處長全部回東北分公司參加會議,外地其他員工通過視頻參加會議。
這是趙總第一次正式與分公司所有員工見面,很多辦事處長都是坐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參加會議的。趙總主持的會議持續(xù)了半小時左右,主要強調要加強溝通,重視流程。但令人意外的是,趙總在會后馬上要求外地辦事處長返回各辦事處。這些辦事處長來分公司時,都抱著要進一步了解趙總的想法,沒想到趙總根本沒有這個安排,這讓辦事處長們感情上很難接受,覺得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
趙總經(jīng)常去辦事處視察市場,由處長、產(chǎn)品經(jīng)理陪同到該辦事處重要商場查看。趙總經(jīng)常在現(xiàn)場表示非常滿意,并聲稱很快將返回分公司。但不多時,產(chǎn)品經(jīng)理就會接到銷售員的電話,說趙總并沒有返回公司,而是避開辦事處人員,悄悄到另一個商場查看,看看辦事處有沒有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由于趙總做人事管理出身,非常重視流程,要求所有問題必須事先做好計劃。但是由于銷售市場的多變性,很多事情不是能夠事先預料的。
大連辦事處面臨著整個分公司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有一次,大連辦事處反映,代理商突然要求對產(chǎn)品進行打折銷售,希望分公司給予支援。當初劉總在的時候,一般會聯(lián)合銷售總監(jiān)、辦事處長、財務主管等人員召開會議,決定是否投入支援,以及應該投入多少等。與劉總的做法不同,趙總僅僅召集辦事處長參加會議,并將大連辦事處長斥責一通,批評大連辦事處沒有提前做計劃。這件事情讓各辦事處長都不敢提出問題,大家在銷售一線不敢往前沖,有問題也不主動上報解決。
一次,辦事處一位業(yè)務員因為多次與直接領導反映,未能解決問題,直接找到趙總,希望趙總能幫助處理。趙總了解情況后,并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找到該辦事處長,要求以后不能再出現(xiàn)這種越級匯報的情況。
趙總經(jīng)過幾個月的強勢管理,加強了分公司對辦事處的控制。但與此同時,分公司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jīng)]有活力。很多員工的心態(tài)就是:反正領導也不是真正信任我們,方案既然已經(jīng)定下來了,我們一切都按照流程走就沒有錯,只要自己不出錯就行。
拋出問題:劉總和趙總,哪位更勝任?
東北分公司在劉總的領導下,同心協(xié)力,積極開拓市場,但確實存在流程不完善、各部長有不滿情緒等問題;在趙總的領導下,注重流程的管理,強調嚴格按照等級進行溝通,應該說也是公司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但是象Y公司這樣的銷售公司,到底哪種管理方式在提高士氣、改善企業(yè)績效方面,能略勝一籌?哪位老總更勝任?不僅是老總本人,員工也有此困惑。
(案例來源:本刊“薪酬績效”欄目組)
專家點評:
剝開現(xiàn)象看本質,這個案例實際上講述的,是在管理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人為中心”,還是“以事為中心”。
厘清“以人為中心”和“以事為中心”
“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風格,本質是重視人的差異性,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注重上、下級的感情聯(lián)絡。通過因人而異,及時、有效的激勵,來達到影響和引導的目的,即“謀人之道,攻心為上”,需要“欲使為之,必先予之”。因此, “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其核心是“靈活、權變和藝術”。
而“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則不同,其核心是“千人一律,強調公平和制度”。管理者常常崇拜制度,喜歡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和用規(guī)矩;不僅關注結果,同時也關注做事的過程和方式,尤其強調控制。
由劉總和趙總的管理行為,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和風格。
劉總非常注重與員工的溝通,善于聽取意見,注重和員工的感情培養(yǎng),用人不疑;而趙總不太注重員工的感受,缺少感情聯(lián)絡,同時強調控制。顯然,劉總的管理風格接近“以人為中心”,而趙總的管理風格則接近“以事為中心”。
辯證認識“以人為中心”
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者,一般具有較高的情商和高超的溝通能力,健談而有感染力,同時注意工作時間外的感情溝通;能夠敏銳感知員工的真實需求,懂“人情”,明“世故”;并且,能夠靈活、藝術地來滿足員工的需求。
在這種管理風格下,員工心情愉快,工作積極、主動,士氣高,企業(yè)執(zhí)行力強。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者,其成功之處在于能夠靈活、機動,因人而異。但是待人之長往往就容易成為“為事之短”。
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者往往不喜歡立規(guī)則,也不喜歡尊重規(guī)則。即使建立起規(guī)則,往往也是管理他人的工具,而將自己置身事外。
正如案例中的劉總,“喜歡在現(xiàn)場就拍板決定一些方案,于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沒有預算的支出;而員工也習慣了這種做法,經(jīng)常越級與劉總匯報”。劉總的這種行為往往會帶來組織權限鏈的紊亂,甚至打亂組織的責任體系,干擾組織的計劃系統(tǒng),破壞組織的正常秩序。
此外,劉總“用人不疑”、絕對信任的原則,也犯了管理的大忌:對任何人的授權,都必須建立在可控的范圍內(nèi)——沒有限制的授權,必然會導致個人利益侵蝕組織利益,滋生腐敗。華為有一條用人原則,就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一分為二看待“以事為中心”
而堅持“以事為中心”的管理者,一般規(guī)則意識較強,喜歡用制度說話,按制度辦事,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xié);強調公平,以及制度執(zhí)行的嚴肅性,秉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在這樣的管理風格下,由于組織內(nèi)部的計劃系統(tǒng)和控制體系得到嚴格和有效的執(zhí)行,因此,組織或部門一般運行比較平穩(wěn),沒有“大風大浪”。同時,組織內(nèi)權限鏈等級分明,責任明晰,試圖建立韋伯提出的“高效、理性”的理想組織模式,組織內(nèi)部的運行效率比較高。但是,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者一樣,成事的特質也比較容易成為待人的“短板”。
堅持“以事為中心”的管理者一般以建立規(guī)則、執(zhí)行規(guī)則見長,因此在待人方面,容易出現(xiàn)以不變的風格應對形形色色的員工,以及這些員工的百變需求,從而導致員工的滿意度低,工作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
同時,因為過于強調對人的控制,所以往往缺乏對人的信任。就如案例中的趙總,管事時,“非常重視流程,要求所有問題必須事先做好計劃。”“加強了分公司對辦事處的控制?!薄耙笠院蟛荒茉俪霈F(xiàn)這種越級匯報的情況。”而管人時,“趙總在會后馬上要求外地辦事處長返回各辦事處,辦事處長覺得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弊詈?,組織上“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jīng)]有活力。很多人員的心態(tài)就是:反正領導也不是真正信任我們,方案既然已經(jīng)定下來了,一切都按照流程走就沒有錯,只要自己不出錯就行?!?br/>
“以人為中心”還是“以事為中心”。并不是非此即彼
那么兩者孰優(yōu)孰劣呢?
應該說兩者各有利弊,關鍵是要看管理者所處企業(yè)的發(fā)展階段及其所在部門。
當企業(yè)處于創(chuàng)業(yè)階段時,“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者可說是正逢其時。其決策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特質,能夠將屬下緊密團結在他的周圍,度過創(chuàng)業(yè)的最困難時期。同時,其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使他能夠整合各種社會資源,迅速挖到事業(yè)發(fā)展的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積累。正因為此,中國的民營企業(yè)家大多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風格。
而企業(yè)到了成熟期,企業(yè)的發(fā)展主要依賴基于制度的組織系統(tǒng)的均衡推進,這時如果“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風格當?shù)?,那組織的制度化之路就會曲折而漫長:行政首腦很少授權,或者授權沒有制度保障,朝令夕改,今有明無,將勢必導致組織的目標無法層層分解,無從落實。此時,一把手成為組織中最忙的人,同時也成了一個超級“救火員”——他將直接干預人員的具體招聘、某個員工工資的升降,這時的職能部門,只能成為純粹的事務部門。當他嘆息: “我真的好累!”不經(jīng)意間,他也成了干擾組織制度化的“噪音”。
因此,企業(yè)成熟階段,應堅持“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風格:完善組織的制度體系,并保證嚴格執(zhí)行。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應以自律的精神示范。使立制度、用制度、守制度蔚然成風。員工各就其位,各司其職,指揮鏈連貫、暢通,企業(yè)這艘大船,才會平穩(wěn)、高速地駛向組織的戰(zhàn)略“遠景”。
就部門層面來講,在各部門中,銷售部門由于要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市場,隨機而動,因需而變,因此要決策迅速,快速反應。同時,需要善于同客戶、經(jīng)銷商持續(xù)溝通,友好互動,所以銷售部門的管理者,應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風格為宜。如案例中的劉總,出身銷售,對此便深有體會,做起事來也便深得人心。
而財務、人力資源、品質管理等職能管理部門,作為組織運行規(guī)則的制定、監(jiān)督和執(zhí)行者,需要不斷完善制度體系,保證制度的先進性和可實施性,捍衛(wèi)制度的嚴肅性,同時推進基于事實的管理體系建設,保證組織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體系的高效運轉,因此,職能部門的管理者應多“以事為中心”為宜。如案例中的趙總,由于是職能部門出身,便更強調“以事為中心”,但將其直接搬來,用在對銷售部門進行管理時,則有失妥當。
理想中,我們都希望追求“以人為中心”和“以事為中心”兩種管理風格的完美結合。理論上,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行為科學家羅伯特·布萊克和簡·莫頓就在其管理方格理論中,設計出了這種“完人”。但在管理實踐中,管理人員往往不是更多地側重于“以人為中心”,就是側重于“以事為中心”,或者皆棄之,隨心情而定原則。能夠“人”“事”兼顧的,真是鳳毛麟角。
就本案例來說,是劉總的風格更好,還是趙總的方式更宜?
從案例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斷,該分公司主要承擔的是銷售功能,提升銷售業(yè)績是分公司的主要價值貢獻方式。在這種性質的企業(yè)中,管理者是否具有凝聚人心、提升激情的領導能力,是否能夠營造積極主動、快速反應的組織氛圍,才是企業(yè)成敗的關鍵。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類似該分公司這樣的銷售公司,劉總的“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要好于趙總的“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