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種美德。言外之意是,不快樂是一種缺德。
何以能這么說呢?因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之中,我們都是構(gòu)成他人生活環(huán)境的一部分。人的情緒,不論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都會相互感染。我相信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充滿抱怨的人,我們都會喜歡那些能夠喚起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
快樂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個性品質(zhì)。正如斯賓諾莎所言,“快樂不是對美德的贊賞,而是美德本身”。只有在感受到快樂的生活境遇中,才能發(fā)展出健康的人格。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刑事犯罪分子,特別是那些窮兇極惡的罪犯,往往是那些心智閉鎖、內(nèi)心陰暗的人,追溯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基本上是在缺乏溫暖、缺乏真誠的關愛、缺少快樂,在被人歧視、被人欺凌的境遇中長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不幸的人。我們要懲罰罪惡,但也需要同情罪人。
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fā)展,身體強健。”快樂就是健康,一種愉快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地方,是永恒的世界之一,它美好、快樂,我們不僅能夠、而且應該盡最大努力,為了與我們同在的和在我們之后仍將生活于其中的人,把它改造得更加美好,更加快樂。”這就是托爾斯泰的人生目標,同樣也應該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任何現(xiàn)實的、短暫的、外在的目標,都不應該壓倒、超越這個目標?;钪皇菫榱送纯?。生活給了你100個哭的理由,也一定要找出101個理由,讓自己笑出聲來。
讓成長中的孩子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樂,這是學校教育的職責。今天我們強調(diào)教學的三維目標,其中之一便是“過程與方法”。所謂過程,就是說教學過程同時是學生的生活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感受到精神的充實,感受到當下生活的美好??匆惶谜n好還是不好,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標準,那就是看學生快樂還是不快樂。一個充滿快樂的課堂不見得是一個優(yōu)質(zhì)的課堂,但令人疲憊、令人壓抑、令人枯燥乏味、缺乏快樂的課堂一定不是好的課堂。也就是說,快樂是良好教學的必要質(zhì)素。
怎樣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快樂的學校生活呢?首先,學校應該非常寬松、寬厚、寬容、溫情、溫暖、溫馨,沒有恐嚇,沒有威脅,沒有強制,沒有譏諷與嘲弄,有的只是欣賞、認同、建議、惋惜和同情,只是樂觀的期待和真誠的信任。讓學生的心靈可以自由地舒展,讓學生的個性可以充分地張揚。
這就需要教育者自覺地防范自己的“權威人格”,少一點道貌岸然和煞有介事,多一點寬和與寬厚。要相信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只有在充滿寬容和信任的氛圍中,才能發(fā)展出自尊與自律的人格品質(zhì)。犯錯誤是兒童的權利,正因為他們不諳世事,才需要學校和老師。
其次,創(chuàng)造富有魅力、充滿歡樂的課堂。為了使課堂充滿歡樂,一是要使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有緊密的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所學知識的個人意義。另外,應該努力使課堂變得豐富和具有智慧的挑戰(zhàn)性,讓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能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第三,培養(yǎng)學生學會正面看待問題,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心態(tài)決定著世界在我們眼中的樣貌。有一個故事很能夠說明這點:一個老婦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陽傘的,小女兒是賣雨鞋的。老婦人總是雨天發(fā)愁大女兒的陽傘賣不出去,晴天發(fā)愁小女兒的雨鞋賣不出去。一個聰明人就勸她,為什么不這樣想呢:如果天在下雨,小女兒的雨鞋就會被買走;如果天晴了,大女兒的陽傘就有人買了。受到別人啟發(fā)后,老婦人從此天天都感到開心了。其實生活還是老樣子,只是換了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臺灣作家劉墉說得不錯,快樂心靈之旅,不需簽證。
編輯/孫櫟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