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
院常務副院長、美國
研究中心主任
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邀請,伊朗總統(tǒng)內賈德于9月24日訪問了哥大并做演講。這是一場注定充滿爭議的活動。由于先前被報道發(fā)表過關于“摧毀以色列”以及否認二戰(zhàn)期間出現(xiàn)過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事件的敏感言論,內賈德在國際社會備受爭議。
哥倫比亞大學邀請內賈德,必定會在美國受到壓力。而內賈德接受邀請,直接與美國聽眾對話,宣傳其主張,勢必更使一些美國人感到無法容忍。就這兩方面來說,哥大敢于力排眾議,體現(xiàn)了布什所說的“美國偉大”。而內賈德頂著強大壓力前往演講,也表明他十分重視與其主要對手國家人民的直接溝通。人們有理由鼓勵這兩個對立國家的成員包括高級官員多見面溝通。
見面溝通,是為了增進相互了解,不意味著對話雙方事先放棄各自原則或預先接受對方主張。溝通的結果,未必一定促進和解,但大致不會因為溝通而增加敵對。我們不見得同意內賈德的一些觀點,但我們贊賞提供讓其闡述觀點的做法。禮遇自己的對手,就是有自信、講文明的體現(xiàn)。
但令人驚詫的是,東道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博林格在其開場發(fā)言中,背離了人類文明的基本守則。他在開場白中,沒有表現(xiàn)出對他所邀請的他國元首的尊重,反而將來賓定位成“殘酷的獨裁者”。博林格校長向伊朗政府發(fā)出了一系列質疑,譬如“壓迫學者、記者和人權活動者”、“否認大屠殺”、“摧毀以色列”、“支持恐怖主義者”、“在伊拉克從事反對美軍的代理人戰(zhàn)爭”等等,鋒芒畢露。
毫無疑問,這些問題好多都是大家感興趣的,但以如此敵對的態(tài)度集中發(fā)難,則反映了博林格校長的偏執(zhí)、傲慢和空虛,如果不再加上無知的話。
我不知道博林格校長是否訪問過伊朗,同多少伊朗人談過話,了解多少伊朗的歷史和現(xiàn)狀,在對伊朗總統(tǒng)大肆攻擊的時候,內心深處是否有著對伊朗文明的一些尊重。我也不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懂得自己的國家,是否知道美國或多或少也做過他所指責的一些事情,有些時候還十分嚴重。
譬如,說伊朗支持恐怖主義者。當年美國支持盤踞臺灣的國民黨政權時,國民黨當局曾引爆中國總理本來要乘坐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這不是恐怖主義行為是什么?美國支持這樣的政權,它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美國公開譴責過它所支持的臺灣當局的這種恐怖行徑嗎?美國要求過臺灣當局道歉嗎?直到不久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還可以在海外執(zhí)行謀殺行動,這不是國家恐怖主義又是什么?博林格校長有沒有批評過自己的祖國呢?他是否能證明自己稱得上是一個有良知的美國學者呢?
又譬如,美國對伊拉克發(fā)動了不具國際法支持的“倒薩戰(zhàn)爭”。美國既無伊拉克從事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的證據(jù),又無伊拉克秘密發(fā)展大規(guī)模毀傷性武器的證據(jù)。在沒有什么有效有力證據(jù)的情況下,在面臨國際社會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在不可能得到聯(lián)合國安理會支持的情況下,甚至在受到美國人民強烈反對的情況下,美國悍然發(fā)動戰(zhàn)爭。在那個時候,博林格校長在做什么呢?當哥大教師為反對布什這場戰(zhàn)爭而靜坐時,他是在支持還是在壓制自己的教師呢?他心里很清楚。
當年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時,美國同情并支持中國,既是為了維護美國利益,也十分道德。當時其他外部力量希望牽制日本在華行動,甚至希望利用中國抗日達到削弱日本的目的,這也同樣可以為中國所考慮。那當今日美國入略伊拉克,因此損害他方在伊拉克的利益,別人為什么必須接受損失,而不能在伊拉克利用代理人維護自己的利益呢?更何況有什么證據(jù)表明伊朗已經(jīng)這么做了?博林格校長是自己做了調查研究,還是聽信了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已經(jīng)用錯誤的“事實”發(fā)動了戰(zhàn)爭,哥大為什么還要這么相信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提供的新“事實”?
內賈德可能確實說過“以色列是非法的國家”。可這是全世界多數(shù)國家都曾接受過的理論。人們應該尊重與自己看法一樣的國家,也尊重其他國家保持與自己不同看法的權利。重要的是在國際行為中,要尊重聯(lián)合國安理會關于以色列和阿拉伯人民權益的各項決議,通過對話促使各方采取更符合實際、更符合包括伊朗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而不是打著對話的名義,對對話者進行羞辱。
博林格欲羞辱內賈德,但其無禮并且失理的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羞辱美國自己。
欄目主持 沈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