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門生機勃勃的學科,經歷了從“自然”到“科學”的交替。相比自然課,科學課無論是教材的內容,還是教材的設計理念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學重點和課堂結構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許多教師面對這門“新學科”,不同程度地出現困惑,感到有些“不會教”。而筆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感到在科學教學中應合理運用“四個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教學形式上注重自主學習和教師引導相結合
《科學(3--6年級1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痹诳茖W教學中,首先,應該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如在教授蘇教版三年級《神奇的水》一課中的“毛細現象”實驗中,為了驗證水為什么會“爬”,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桌上已有的實驗器材,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果有困難可以小組交流討論,然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驗設計,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實驗,并做好記錄。其次,教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適當地進行指導、提示:“在實驗中應該注意什么?”“你觀察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發(fā)生?”第三,讓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自己進行實驗操作,自主探究科學知識。第四,讓學生匯報,交流實驗過程及實驗現象。最后,由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整個過程中,教師都是在做“引導工作”、“提示工作”和“促進工作”,從而使教師真正成為“科學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币虼?,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能力、學習潛能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學習,而教師則加強引導、指導,使師生的教與學相互融合,相輔相承。
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
蘇教版《科學》主編路培琦曾說過:“科學課中強調的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通過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去獲取科學知識,去體驗科學、感受科學、理解科學,所以我們把動手做,作為科學課的靈魂。”在科學課中,“動手做”的地方很多,如資料整理、準備實驗器材、組裝實驗器材、實驗操作、器材整理入庫等一系列活動都是由學生“動手做”。由此可見,科學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與此同時,在“動手”之前、之中、之后的“動腦”過程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科學課不再像自然課那樣只重視知識結論的理解、記憶,而是強調科學知識獲得的過程與方法,因為在探究活動中通過“為何做”、“做什么”、“怎樣做”、“做出了什么”、“說明了什么”等問題的思考,形成了完整的思維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探究問題的形成、探究過程的設計、探究方法的選擇、證據的搜集、結果的分析等都是理性思維的參與過程。如果說“動手做”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那么“動腦想”則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在蘇教版三年級《神奇的水》中探究“水的表面張力”一部分知識時,可以這樣設計:1.教師讓學生在“動手”前猜測裝滿水的杯中,能否加入回形針而水不溢出來?;2.學生猜測如果水杯中能放回形針,最多能放多少枚?這個猜測過程是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可以發(fā)展學生的直覺思維;3.學生按設計好的實驗方案進行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4.歸納為什么放入回形針,水沒溢出來,說明了水有表面張力,師生歸納總結——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性思維意識。上述過程也就是科學探究步驟,即(1)提出問題——(2)猜測原因——(3)動手實驗——(4)得出結論。這種“思中做”、“做中思”的探究思維過程是科學課堂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學途徑。因此,科學課中的動手和動腦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探究學習和教師講解相結合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為它不僅可以使學生體驗科學,對科學產生興趣,還有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經驗的積累,為日后更好地進行科學探究打下良好的科學基礎,《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指出:“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多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從小學生的年齡上看(特別是中低年級),學生自己完全探究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在學生探究的同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和講解。從小學科學課程編排的特點來看,也不適宜全部采用探究學習。如在教授蘇教版三年級《校園里的植物》一課,由于受北方時令和校園本身環(huán)境的局限,可以課前布置學生在觀察校園植物的同時,拓展到觀察家鄉(xiāng)的植物,鼓勵學生對各種植物進行探究,尋找各種植物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特征。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方法有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課件,觀察各種圖片,通過講解,使課堂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給學生以理性和感性的認識,穿插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
四、教學拓展中注重科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
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利用科學知識是科學課的重要目標。《科學(3--6年級1課程標準》中對科學知識目標有明確的要求:“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并能嘗試用于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科學知識解釋生活實踐中的現象,這本身就是對知識的強化和運用。如在一位教師講授完蘇教版《生命之源——水》一章后,根據北方的地域特點,教師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淹滿酸菜的缸里,每天都會有一些水溢出缸面,淌到地面上,能不能想個辦法隨時隨地將水缸里的多余的水放出來,使水不淌到地面上呢。針對這個問題,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有的將細水管一頭插到酸菜缸里,利用水的虹吸現象吸水;還有的同學利用水的毛細現象,將麻線繩一端放入缸里……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死”的知識得到了靈活的運用,一舉兩得。再如一位教師講完蘇教版《地球上的水》一課后,讓學生回家后想出一些節(jié)約用水的方法,同學們根據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設計出了許多節(jié)約水的方法,有的孩子說:“可以在水箱中放一塊磚頭?!庇械恼f:“淘米水可以用來澆花?!边€有的說:“可以在洗面盆或洗菜池的底部再開一個排水孔,連到坐便器的水箱里?!薄箤W生了解水資源缺乏的同時,結合實踐認識到人應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也完成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通過這樣的科學與實踐的結合,使科學課立足于生活實際,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科學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將這“四個結合”合理運用,再加上科學課本身豐富的內涵,一定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之對科學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實現科學這一學科的培養(yǎng)目標。
(責任編輯: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