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處于歐洲“十字路口”,夾在德、法、比三國當中。人口僅有四十萬,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它的首都盧森堡市,有八萬人,是歐洲金融中心和鋼鐵基地之一,外國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對國外經(jīng)濟的依賴性,市民每人至少要學會三種語言,該城市被譽為“人人都是語言學家的城市”。
照理說,能將語言玩于股掌之間的人必定是寫作著書的好材料??勺屓速M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以語言見長的國度,卻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大文豪,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在盧森堡,每人精通三種語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當嬰兒呀呀學語時,媽媽首先教會他們說本國的盧森堡方言,這是國人日常交談用的口語,不懂是不行的。進入幼兒園后開始學德、法兩種官方語言,其中學德語更為迫切,因為德語是教學宣教的語言,不懂德語就不能跟著神父念圣經(jīng)唱圣詩。小學同時用德、法兩種語言授課。中學修第三門外語,如英語、拉丁語等。因為國內(nèi)沒有辦大學,要深造必須出國留學。
報紙用德文出版,雜志用德、法文出版。學術雜志只有法文,廣播用德、法語,電視用法語,這些都是約定俗成的,并無法律之規(guī)定。奇怪的是,德文報中偶爾也會有一篇法文評論,插一首盧森堡詩歌。
招牌和菜名肯定用法文,各種票證、車票、單據(jù)也是法文。議會辯論語言只許用法、盧兩種。法庭審訊犯人使用盧語,宣判用法語,判決書用德文打印……
一家子在一起,你會看到父親在讀德文報,兒子在念法文書,女兒唱英文歌,母親在用盧語嘮叨,而且彼此都能聽得懂對方的語言。
外國人非常贊美這種高超的語言水平??墒?,盧森堡人卻不以為然,他們埋怨自己生在盧森堡,為了謀職和生存,將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種語言的學習運用上,滿腦子的單詞、音符。雖然他們懂得的語言多,但能夠真正精通的卻太少。
“盧森堡現(xiàn)象”為我們透視出了一個精辟的真理:過度的泛濫就等于謀殺。由此可見,盧森堡之所以難以誕生一個有影響的文人,并非是他們的文化底蘊不夠,而是各種泛濫的語言束縛了他們叩響文學大門的手。
?。ㄎ淘终浴肚嗄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