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記者在合肥、重慶、廣州、北京等九個城市開展了一次尋訪平民英雄的活動。這次尋訪,最后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是一檔“2006中國驕傲”的特別節(jié)目。
看《中國驕傲》節(jié)目,又接連看到四位死去的英雄:陳淑秀、魏宏文、黃欽華、朱柱。確實,在他人的生命、財產(chǎn)面臨威脅和災難的時候,他們掙脫了平凡,讓生命如禮花般瞬間綻放,其言其行令人扼腕,令人動容。然而,假如他們不是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的生命,他們能成為今天的英雄嗎?假如在那個瞬間之前的若干日子里,他們就常常表現(xiàn)出了愛心、勇氣、智慧和責任,他們會因為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而有今天的掌聲與鮮花嗎?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樹立了一批又一批的“典型”:雷鋒、歐陽海、邱少云、張華、賴寧、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然而,他們都是去世之后才成為英雄、模范、先鋒的。反思他們平時的言行舉止,其實大多符合一個先進典型的標準,可為什么在他們壯烈犧牲、不幸遇難之前,鮮有宣傳,少有報道呢?
難道是認為活著的先進典型不太可靠?何以見得?一是先進典型在公開宣傳、表彰之前可能有著鮮為人知的不那么閃光的一面。如若被人發(fā)現(xiàn)或是挖掘出來,那將有損先進典型的光輝形象,有損宣傳、學習先進典型活動的嚴肅性;二是先進典型在成為先進典型之后可能會在光環(huán)之下漸漸失去自我,居功自傲,最后可能會墮落為小丑甚至是罪犯,有損社會對整個先進典型群體的形象認定。所以,去世的先進典型最可靠,他不可能再驕傲自滿,也不太可能有人要與一個死者較真,去揭他的什么老底。所以可能在某些人看來,去世的先進典型才是永恒的,才是永遠學習的榜樣。
然而,其中恰恰應當質(zhì)疑的是:一、有人本來就不看重名利,不是因為那個瞬間發(fā)生的事件,不是因為那個瞬間的選擇成了遙遠的絕響,他們也許會一輩子默默無聞下去。而我們現(xiàn)在隆重地、莊嚴地將他們樹為英雄,推為典型,在那個突發(fā)瞬間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總結(jié)、提高,甚至加以合理的想像,這種做法說不定正是違背死者本意的,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二、我們宣傳、學習先進典型,初衷肯定是希望在社會上涌現(xiàn)出大量鮮活的英雄模范、時代先鋒,而我們現(xiàn)在情有獨鐘于“去世的典型”地挖掘、推選,是不是走向了我們初衷的背面?
去年“五一”前夕,上級有關部門電話通知一個市級機關的辦公室,催報一份全國系統(tǒng)內(nèi)表彰的先進工作者名單,要求受表彰者事跡生動、感人,最好是在工作崗位上戰(zhàn)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而且最好是“剛剛?cè)ナ赖摹?。為什?這樣宣傳起來更有典型性,也更有時效性。這種特別要求框定之下的先進典型到底是什么?我琢磨了很長時間,總算想出一個詞,勉強可以概括:尸骨未寒型典型!
愛心、勇氣、智慧和責任,是英模人物、時代先鋒的構成要素,與他們活著或是死去,不應該有什么太大的聯(lián)系,如果刻意尋找、記錄、學習已去世的典型,那是對先進典型的一種誤讀。
一個時代,先進典型被褻瀆,那肯定不是一個法治的時代,而先進典型被誤讀,大家集體潛意識里都以為剛剛?cè)ナ赖挠⑿勰7?、時代先鋒才最可靠、最可愛,這可能是一個有著道德強迫癥的時代。希望更多的先進典型都活在我們身邊,而不僅僅是活在我們心中。
插圖/Beza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07年第3期、第2期《四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