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琪
這些天,在報刊雜志上多能看到“2008,中國觀眾掌聲能否為外國選手而響?”的問語。問者對此心存疑慮,因為已有大量賽事經(jīng)驗證明,中國觀眾似乎把“對手”視為“敵手”,而且由于更看重比賽結(jié)果的勝負,所以也就很少能為外國選手的表現(xiàn)鼓掌歡呼。
由此疑慮,讓我想到了這么一個問題: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什么是我們能做到的,什么又是我們恐怕做不到的,哪怕一時還做不到,但至少要對此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
我想,一流的設施、設備、飲食、服務、賽事的組織、安排,恐怕都不會有什么問題,絕不會有足球隊在印尼比賽時發(fā)生斷電之類的事;包括安檢、保衛(wèi),甚至交通管理,空氣質(zhì)量(青島的帆船比賽時沒有風倒是個問題,但我們在賽程安排上已妥善處理),所有這些,只要能想到的,就大約一定能做到。早已吊足了人們胃口的“北京奧運三大猜想——題曲、開幕式、火炬手”,不管人們事后怎么說,當時看起來也一定燦爛輝煌,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因為“WeAre Readv”,更重要的是因為大家在這一點上已經(jīng)達成了某種一致。
至于為“對方選手”鼓掌,也不是做不到;哪怕就是實在需要了,組織起一些觀眾,比如大、中、小學的學生,安排好讓他們專門為“對方”鼓掌,而且展開比賽,讓賽場氣氛空前熱烈,做到掌聲公平分配,此起彼伏,這也不是什么難事。
我甚至相信在奧運會的那些天里,你會看不到人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看不到打架斗毆、扒竊搶劫之類的事發(fā)生。
但總還有些什么事是我們一時還做不到的,說做不到,其實是因為想不到。
什么事呢?
我不是說一定會發(fā)生,而是說總有些事是很可能會超出政府所能想到的范圍,它靠的是群眾在較長時間的日常生活中,自發(fā)養(yǎng)成的習慣和本能。
正是這樣的習慣和本能才可能使我們能自如地應付某些“突發(fā)事件”。
比如,當我在電視上看到臺灣客機在日本著陸后爆炸起火。機上一百六十五名人員在九十秒內(nèi)安全逃生的畫面和報道時。就自然而然地會反問自身:在那種情況下,我們能做到嗎?
再比如這幾天剛剛過去的超強臺風“圣帕”,8月18日正面襲擊的是臺灣花蓮地區(qū),雖說也是損失重大,但卻沒有聽說有死人的事;而在我們這里,盡管臺風已是威力大減,而且政府早有預報,但這次臺風至少還是卷走了我們?nèi)鶙l生命(新華社8月21日電)。
什么事是“突發(fā)”的,也就是超出了我們預想的,這才是我們應該認真想想的事。當越來越多的“災難”成為了“想像不到的”,比如一次又一次的礦難和恐怖至極的鋼水、鋁水“從天而降”,當“想不到”已經(jīng)成為一些人推脫責任的“口實”時,我們就得仔細想想,我們是否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預想到了。
不是盡可能把所有一切可能發(fā)生的事都想到,使其成為“預料之中的事”,而是哪怕出乎預料,人們自然也會怎樣,這才是我對奧運和世博這類大型的世界性活動,能給我們中國帶來些什么變化所給予的希望。